偶然性重合背后
沿着出资方唐山恒通的线索,梁士臣所说的“企业刚刚创业”有待商榷,公开资料显示,此前恒通集团旗下的唐山恒通涂镀板有限公司(下称“唐山恒通”)早期遭遇,与如今的三峡全通极为类似。
2002年,梁士臣在唐山市海港开发区投资组建唐山恒通涂镀板有限公司,厂区占地面积多达3000亩;2005年开始,唐山恒通产能大扩张,资金链面临崩盘,当时媒体广泛报道称,这因摊子太大,贷款利息重,行业充分竞争所致。
就目前三峡全通的既定局面,北京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律师吴良涛对记者表示,若地方政府在三峡全通注册、变更的过程中多留一个心眼,就不会落到当前如此尴尬且被动的局面。
吴良涛分析称,两个注册资本总计仅7000万元的中小企业何以成立一家资本规模是其10多倍体量的大型企业?同理,一个注册资本仅1000万元的投资公司哪来的10亿元现金入股?一个注册资本仅1港元的壳公司又是如何短时间内筹集到29950万美元的?
吴良涛提醒,根据《公司法》,有限公司允许注册资本逐步到位,因此小企业作为股东也可能注册大企业,关键是该企业的注册资本是否依法到位。
吴良涛表示,公司法明确规定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梁士臣以其持有的商标权作价13亿,虽然经过了评估,但作为一个个人持有的商标是否值这么高的市场价值,尚存疑问。
湖北朋来律师事务所主任刘源波则分析认为,梁士臣前期以商标使用权作价13.42亿元出资等行为有涉嫌虚假出资。
而回顾2005年之后陷入资金链危机的唐山恒通,2007年,中冶集团重组唐山恒通,变身为中冶恒通的唐山恒通,注册资本16亿元,其中中冶集团现金出资10.72亿元,持股67%,唐山恒通精密薄板有限公司实物出资5.12亿元,占股32%,梁士臣个人现金出资0.16亿元,占股1%。
再至2010年8月底,梁士臣与唐山恒通精密薄板有限公司全资退出,中冶恒通成为中冶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而中冶集团重组唐山恒通以来,至2009年亏损46亿元,也因此,2010年底,中冶恒通宣布全部停产。
尽管目前有说法称宜昌市政府将接盘三峡全通,收购全通51%的股权,但据记者了解,此事难言有所定论,政府如何接盘企业、股权如何安排、作价又有多少等一系列问题仍待解。
对于三峡全通的后事,仍然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