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这意味着,中国将不再单纯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而是通过挤水分、提质量、增效益,以获得实实在在的可持续的增长。
旧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今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陷入低谷,钢铁等原材料行业遭遇了产能过剩、价格低迷、利润下滑的困境。
“在经济快速增长时形成的生产能力,与经济下滑时降低的市场需求形成尖锐矛盾。”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分析指出,历史教训反复证明,原材料行业单纯扩大生产能力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必须提高发展质量。
一个行业遭遇的困境,反映了整个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赖以支撑的却是低人力成本、高能源消耗和惊人的环境代价。然而,随着人力成本不断上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呼声日益高涨,以往的“比较优势”正在转化为“瓶颈制约”,旧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
不仅内部形势逼人,外部环境的最新变化也迫切要求中国改变旧的经济增长模式。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市场急剧萎缩,竞争越来越激烈,低水平规模扩张已没有出路,必须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速度与质量效益间寻求平衡点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然而,随之而来的“高原反应”也增加了可持续增长的难度——
过度依靠外需,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受到巨大冲击;内部投资率过高,给经济带来危险的“泡沫”;长期快速增长拉大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经济政策已与过去的高速发展路线有所区别。从2005年起,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均设定在8%左右,但今年却下调到了7.5%。
“即使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今年的宏观调控也没有像前两年那样采取大力度扩张政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从规模扩张式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发展。
专家普遍认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突出经济增长速度,而是更加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说明,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仍然不会追求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大可能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
发展是硬道理,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不行,但增长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中国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目前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尽快确立“质量效益型”增长模式,并在速度与质量、效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如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尽管全球资源价格持续走跌,但今年以来产煤大省山西仍保持着两位数的经济增速。“产业结构调整功不可没。”山西省统计局副局长卢建明说,两年前山西让出“煤老大”的位子,但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调整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就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做出部署,并提出要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
《华尔街日报》指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释放出了迄今为止最强烈的经济改革信号,他们相信首要经济任务是调整经济结构。
自主创新,将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供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认为,中国将加快培育一大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知名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为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深化改革,将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扫除障碍。
当前,经济转型还面临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阻碍: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运行的过多干预,弱化了市场机制对淘汰落后产能的“倒逼作用”;税收制度尚不完善,影响到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利于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解决,调结构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绊脚石”,经济活力无从谈起,发展步伐也快不起来。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关键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会议提出,要从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出发,及时推出改革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