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影子银行在中国迅速发展,规模日渐庞大。据澳新银行测算,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约为15万-17万亿元,约为正规银行体系的12-13%,是GDP规模的三分之一。
虽然业内普遍认可影子银行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鉴于这些金融活动受到的监管较少且本身不够透明,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亟待监管。
何为影子银行?
根据国际通用定义,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是指在金融市场中把银行贷款证券化,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或进行信贷无限扩张的一种融资方式。
影子银行在我国主要表现为银信合作理财、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民间金融、私募投资、对冲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目前主要表现形式是地下银行、信托产品以及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三种。
央行此前发布的《2012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显示,金融稳定理事会明确了影子银行体系监测的标准化步骤:
一是各国当局应基于资金流,并结合央行货币统计及银行监管报告中的数据,全面审视影子银行体系的总体规模及发展趋势;二是识别影子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重点关注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信用风险转移和杠杆率四类关键风险因素,以及影子银行体系监管套利行为;三是评估影子银行体系在重大压力情景下或破产时可能对金融体系造成的潜在影响。
分析普遍认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资产转移和证券化操作,影子银行拓宽了传统银行融资渠道,提高了资金流动性,对于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企业资金周转的问题,但是由于这些金融活动受到的监管较少,且这些金融行为本身也不够透明,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机构警示风险
12月12日,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发布2013年宏观经济金融展望报告,在肯定“影子银行”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的同时,亦再次对“影子银行”可能潜藏的巨大风险提出警示。
中行报告认为,近年来,直接融资比例上升、非银行金融机构快速发展、银行表外业务持续扩张等直接导致了“影子银行”规模的日渐庞大,造成金融系统风险的累加,必须要加强监管。
为防范“影子银行”体系面临的巨大风险,中行专家认为,一方面,要保持流动性的适度充裕,做好过渡性安排和应急预案,维系“影子银行”的稳定性,并加强政策配套和监管规范;同时,要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商业银行转型,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表内外理财产品,逐步减少总量,优化结构。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给监管者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首先,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迫使银行增加表外业务,这将导致商业银行变得更加投机,并因此带来金融系统的不稳定。其次,针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条例并不适用于特定金融机构。由于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影子银行体系中出现的金融风险会被传导至正规银行体系,从而导致了风险的传染,并增加了系统性风险。澳新银行认为,中国需要将重心放在彻底和全面的金融改革上,并从根本上解决影子银行体系带来的风险。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问题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放任自流,将有可能演变为美国式的金融危机。有鉴于美国次按危机和金融海啸所带来的巨大灾难之教训,中国理应高度重视影子银行问题。除了要不断加强金融监管,防止信贷证券化无限扩张,还必须研究如何更好地让民间金融合法化,使民间金融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