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和深交所网站分别发布了退市整理期细则和重新上市办法等文件,完善上市公司退市的相关规定,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但是市场对上述“细则”反应平淡,ST板块仅周一下跌,周二便多数翻红,周三甚至出现涨停。在监管层屡次发布“退市”政策以来,ST股从一开始的连续跌停,到现在的“一日游”,市场正在用行动表达了质疑:究竟ST退市是不是“狼来了”?
尽管还只是征求意见稿,但日前沪深交易所公布的像《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等退市配套细则并不乏亮点。如相关股票摘牌12个月后即可重新申请上市,并且无需中国证监会的审批,交易所的审核意见同样能决定其“生死”。
“狼来了”的故事相信投资者都耳熟能详,一旦“狼”真的来了,市场又反而麻木了。在ST类个股对退市细则作出短暂的“回应”之后,一切仍然按部就班,该上涨的上涨,该下跌的下跌,该随大盘的随大盘。这说明,上市公司退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沿袭前两年“熊霸全球”的惯性,今年沪深股市持续下挫,并且,上证指数还击穿了2000点整数关口,四年之后又重回“1”时代,市场的弱势由此可见一斑。市场疲弱并不表明所有个股或板块同样低迷,事实上,ST板块即是其中之一。截至12月7日收盘,ST板块指数今年以来上涨3.42%,而上证指数则下跌6.26%,两者相差近10个百分点。如果按照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指数低点测算,则ST板块指数上涨146.88%,相对于当年的1664.92点,上证指数涨幅只有23.84%。
ST个股更多的是壳资源或资产重组的代名词,这是其股价的最大动力,是ST板块表现强于大盘的根本原因,亦是其对退市细则“不屑一顾”的缘由。而且,如果重组或借壳成功,往往还能产生一夜暴富的“神话”,导致市场资金趋之若鹜。有了资金的支持,ST板块表现强于大盘,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资产重组或借壳是上市公司规避ST个股退市的“密码”,在今年退市制度没有进行完善之前,暂停上市的公司都拿资产重组作为死不退市的“挡箭牌”。即使是完善后的新规中,同样为ST类公司的资产重组或借壳提供了极大的腾挪空间。实际上,这亦是现行退市机制的软肋之一。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于上市公司的退市其实抱着较为“暧昧”的态度,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闽灿坤B的退市了。这家因股价触发退市条件的B股公司,在上市公司董事会都已经放弃并且退市几成定局的背景下,居然也能神奇地逃过一劫,应该说,地方政府与监管部门“功不可没”。闽灿坤B虽然保牌成功了,但也导致退市新规再次形同虚设。而且,沪深交易所关于“主动退市可优先安排重新上市”的高调表态,更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质疑与诟病。
不仅如此,根据《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退市公司申请重新上市,应当由保荐机构保荐,由其出具重新上市保荐书和保荐工作报告,另外还需聘请律师对其重新上市申请的合法性、合规性以及相关申请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尽职调查。鉴于新股频现的包装粉饰上市现象,保荐机构与律师为了私利,是否会通过暗箱操作进而上演骗取上市资格的故事,显然还需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因此,对某些上市公司而言,即使是退市了,在保荐机构与律师的“助力”下,重新上市并非没有可能。
退市新规仍然存在诸多弊端与缺陷,显然需进一步完善。当退市制度能形成强大的威慑力,才是真正的“狼来了”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