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企业全球影响力
2012-12-12   作者:记者 梁倩/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2012年,在国际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国内经济运行正寻求着新的平衡。而美国的实业回归,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实业的重要性。当前实体经济发展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重要机遇。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使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重视再工业化,积极提高制造业竞争优势,将使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中国经济迫切呼唤实业,呼唤以高端制造来推动产业升级,实业再次背负经济复苏的历史使命。

  全球产业变局中的中国实业重构

  近年来,受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一些外资企业将制造工厂外迁出中国。但是,就在外资低端制造向东南亚转移的同时,一些外资高端制造加快了向中国转移的步伐。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前不久发布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在由跨国公司评选出的“最受欢迎东道国”排名中,中国高居榜首。大量的熟练工人、高技术人才以及完备的产业基础,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新竞争力。而在外资高端制造迁往中国的过程中,中国西部格外受到青睐,成都便是其中翘楚。
  通过近十年的引进培育,这里汇聚了约1400家IT企业,继英特尔、德州仪器、富士康、戴尔、仁宝、联想、纬创等世界知名品牌投资布局后,新近又有博世、通用、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在此建厂,生产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高端制造产品。迄今,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15家落户成都,这样的速度与规模,使成都上半年的工业增速超出全国20多个百分点。
  但是,虽然成都实业吸引着全球目光,但我们却发现,作为我国经济重要支撑的实业,却慢慢脱离本行,甚至一些企业家选择了放弃,日前,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马士基信息处理(成都)有限公司高级执行董事邵伟、联想集团全球制造副总裁庄柏逸、成都市委常委敬刚在成都举办的“全球产业中的实业重构论坛”上,虽然观点各有不同,但都认为实业作为国家的基石,虽暂时有些摇摆,但最终将回归,不离不弃。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基石,是根本,这是不可或缺的。”刘永好认为,现阶段经济处于周期性波动,实体经济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就意味着未来的实体经济有新的发展机会。
  邵伟认为,实体经济,一方面是国家的命脉,第二方面是虚拟经济的基础。例如我国房地产业和银行业的关系,在房地产业进入冬季后,中国的银行业的高利润的情况不复存在,因此,这些是建立于实体经济基础上的虚拟经济,如果说实体经济进入向下走的周期的话,虚拟经济跟着也会进行同样的轨道,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先把实体经济做好做强做大,产业的转型,产品的转型做好,然后虚拟经济才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的确,现阶段确实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制造业到底何去何从,前些年中国制造的所向披靡不同的是现在的中国制造进入内外交困或者举步维艰的地步。
  因此,对于我国如何夯实实业时,庄柏逸表示,当前中国的环境就是我们如何在这个环境下创新。在劳动力成本趋高,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劳工的工作效率和其他国家相比较低。在他看来,这些也是机遇,“毕竟在中国我们有很多很多更多的竞争优势,那这些优势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无论是在制造业还是在其他的产业,他们都开始进入到了高效率的工作阶段,而不仅仅只是靠比较低廉的劳动力而取胜。”
  敬刚也表示,我国提出创新国家的战略,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我们实业的发展,也都越来越重视。“虽然现在还有不足,但是我相信未来在成都,实体经济、实业,特别是高技术企业,应该会获得越来越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敬刚说。
  刘永好则以一个地地道道的成都人身份,提出了加大对本土民营企业的帮助、系统解决问题、让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两翼齐飞,表达出拳拳赤子心。

  “改革推动实业发展”

  经济发展以实业为本,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创造社会财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当前实体经济发展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重要机遇。而近年科技进步推动工业发展,发生深刻变化,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制造业成为世界经济新亮点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又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在日前厦门举办的“国际投资论坛”上,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刘亚军表示,我国制造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简单承接加工,到现今进入全球产业链。而新一轮的产业竞争其实就是全球价值链的重述,我们要在这一轮当中,着力发展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我们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在全球的价值链当中不但获得我们的收益,同时贡献于国际社会。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发展机遇的关键时刻,恒安集团总裁许连捷表达出自己的担忧,他认为实业现在面临的这种国际化的竞争,因为市场的需求不振,产能过多,大家又是用一种同质化来大打价格战。
  “现阶段作为实业来讲,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转型。”发改委学术研究院秘书长张燕生指出,我们发现中国在下一个阶段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第一次出现很大数量的人开始愿意买好东西,而不是买便宜的东西。这种新的需求结构,这种新的消费升级和这种变化它往往会造就好的企业。因此,我们相信实业的转机,包括内在东西的变化会给我们企业家带来新的信心。
  而对于后期怎样发展事业,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表示,在经济复苏缓慢,实业经济困难较多的背景下,大多数企业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但市场这个问题是暂时的。他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缺资金,而是金融改革迫在眉睫,而怎样防止资金脱实向虚,是现在需要重点考虑的。
  华夏幸福基业副总裁张亦农指出,中国实体经济未来的发展最关键要面临产业升级和打造区域产业的集群。
  “一切的基础,让基础都牢固,往上发展是非常非常好,将来的果实自然能够收成。我想这个是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定律。”宸鸿集团总裁孙大明说。
  恒安集团总裁许连捷认为,实业应该是围绕着价值的创造,不要延续以前简单的模仿制造产生同质化的价格竞争。应该围绕着我们为客户,为社会的价值创造来发展我们的实业。
  最后,贺铿总结到发展实业第一,要使中国的实业真正振兴起来必须要改革。第二,不能浮躁,要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实业。第三,要真正的培养的人才进行技术创新。

  中国实业转型新动力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在如今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当中,我们也提出了自身的拷问,中国经济究竟该如何转型和升级,在我们不断探寻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道路,新引擎的时候,越来越的人把他们的目光聚焦在了海洋之上。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表示,发展蓝色经济能够为转型升级带来资源保障。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科学的开发利用潜力无穷的海洋生物资源,储量丰富的海洋油气矿产资源,清洁低碳的海洋动力能源,无穷无尽的海水资源,广阔无垠的海岸带与海洋空间,这对于接替和补充我们日渐枯竭的陆域各类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发展蓝色经济能够为转型升级带来市场的拓展。蓝色经济具有路还统筹的联动性,具有路还统筹的互动性,是海外经济与内与经济相互渗透衔接的一种开放式的经济,它汇集国内外创新资源,对接世界的信息平台,以全球消费者来构筑销售网络,能够推动我们更好的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嫁起外通世界,内接腹地,开放性经济的一个蓝色走廊。
  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认为,蓝色经济它就是向海洋要空间,要宝库,港口是依海而生,全球的经济养育了全球的航运,培育了全球的港口。因此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就需要全球的港口和全球的航运,发展我们的蓝色经济。也是实业转型的新途径,新动力。
  常德传指出,对港口来讲很重要的是要超越,按照老路子爬行下去,肯定没有出路。青岛港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就结合世界航运市场发展的模式,即船舶的大型化、专业化、深水化、信息化,瞄准发展的前沿,始终保持硬件优势,能接纳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得以拥有核心竞争力。
  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广正表示,青岛将打造蓝色硅谷,以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实验室为龙头,以一批国家顶尖级的海洋科研院所为主体,形成研发的高端的集群,同时我们吸引国外的,特别是发达国家一些海洋科研机构。在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孵化,形成一批科技型企业。像美国硅谷一般,企业从小做大,从大到强。

  提升城市创新力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城市化是我国最雄厚的内需潜力,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动力,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我国城市的发展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口膨胀等等诸多问题也在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日前,在广州举行的“提升城市创新力”论坛上,广州市长陈建华说:“首先,我们要大力加强对外来人员的技能培训,其次,对公共交通、教育、卫生、文化以及农副产品、饮水、交通供给等方面作出科学的安排,让他们逐步地能享受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慢慢的融入这座城市,把广州作为他们新的家。”
  巴塞罗那大区第一执行副主席安东尼奥·巴尔蒙:我们应该在发展经济同时提升社会包容性,我们的创意、想法、理念必须要应因市民的需要,这也是我们一种集体的智慧和公共政策的关键所在,我们这些城市管理者必须要能和市民走得更近。
  立陶宛维尔纽斯市市长阿图拉斯·佐卡斯:作为一个城市的市长,我们必须得有执行的能力,在执行过程中要考虑在政府的带动下,在市民参与下共同把城市变得更好,让我们的生活更好。
  南非约翰内斯堡市长帕克斯·塔乌说:“不能说开发更多通讯技术或者基础设施就说是创新了,讲到真的创新还要看到人在城市所扮演的角色,人在这个城市当中是否拥有了更创新的相处模式。”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重塑"中国标签":中国企业"走出去"要跨"三重门" 2012-12-10
· 中国企业多笔海外收购案箭在弦上 2012-12-10
·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成功 将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 2012-12-09
·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直面诸多障碍 2012-12-04
· 国际猎头:中国企业高管人才稀缺 2012-12-03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