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2·31”大限临近,17只在2012年以前就被暂停上市的ST类股纷纷加快重组保壳步伐,企图在大限到来之前恢复上市。在这场年终保壳大战之中,部分ST类股票已经显现出极高的退市风险。分析人士认为,随着ST集中退市的出现,A股资源错配有望得到改善,或将告别劣股驱逐良股时代。
逼近 40天退市倒计时
随着2012年12月31日这个退市“末日”的来临,数十家暂停上市已久的上市公司正在加速重组步伐,争取在剩下的短短40天内避免退市的命运。
20日晚间,*ST朝华发布了更正后的临时股东大会的决议公告,公告显示,在暂停上市长达5年半时间、重组几经波折之后,该公司临时股东大会终于在距离深交所定下的“最后通牒”时间仅有40天左右的时候通过了重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ST朝华将向甘肃建新实业集团等三家公司以非公开发行股份为对价整体购买内蒙古东升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增发价格2.95元,购买标的资产21.69亿元,折合7.35亿股。重组完成后,*ST朝华将摇身一变成为一家资本市场炙手可热的矿业公司,其主营业务将变更为铅、锌矿的采选和销售。
就在同一天晚上,另一家自2010年就暂停上市的*ST宏盛也发布公告称,将于12月6日由西安中院涉外法庭对公司破产重整项目资产整体拍卖,涉及的资产包括建筑面积达14971㎡的房产、办公设备以及应收债权等。在这宗“大甩卖”的背后,是2012年4月23日西安中院裁定批准的公司《重整计划》,根据该计划,*ST宏盛将引入战略投资者莱茵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
实际上,除了*ST朝华和*ST宏盛之外,多家ST类公司尤其是面临终止上市风险的ST类公司,均在近期不约而同地加快了重组保壳步伐,而促它们加快重组步伐的,正是沪深交易所划下的“12·31”的“最后通牒”。根据沪深交易所此前公布的新退市方案,在2012年1月1日之前已暂停上市的上市公司,如果未能在2012年12月31日之前恢复上市,将被终止上市。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符合这个标准的两市A股上市公司共计有17家,分别为*ST关铝、*ST中钨、*ST丹化、*ST创智、*ST大通、*ST铜城、*ST朝华、*ST北生、*ST宏盛、*ST远东、*ST方向、*ST金城、*ST炎黄,以及尚未完成股改的S*ST聚友、S*ST恒立、S*ST天发和S*ST生化。不过,尽管这些公司均面临着退市风险,但其恢复上市的进程却处于完全不同的状态。
公开资料显示,在上述17家上市公司中,*ST丹化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案已实施完毕,山东高速集团所持有的路桥集团100%股权于2012年10月22日过户给了上市公司。重组完成后,*ST丹化将更名为山东路桥,主营业务变更为路桥工程施工和养护施工。*ST关铝、*ST中钨、*ST铜城的重组方案则正处在证监会的审核之中。
相比之下,*ST创智、S*ST天发则明显希望渺茫。*ST创智日前公告称,终止与大股东四川大地实业集团的重大资产重组工作。这意味着,在剩下的40多天内,*ST创智找到新的重组方,实施新的资产注入方案的希望已经极为渺茫,其退市的命运已经几乎不可避免。而在S*ST天发的股改上,在今年10月26日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其股改方案仍然未能获得通过,在流通股东由于对股改方案不满而“狙击”之下,随着年底的临近,S*ST天发被迫退市的可能性正在日益变大。
生路 需要优质资产注入
实际上,对于上述面临退市风险的17家ST类上市公司来说,除了资产注入一途之外,单靠上市公司本身力量扭转乾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上述17家上市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总收入40.17亿元,同比下滑18%;其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从2011年同期的亏损1.6亿元扩大到了亏损2.3亿元。17家上市公司中,有9家前三季度依然处于亏损状态,而即使是从第三季度单季度的财务数据来看,依然有9家出现了亏损。
以*ST北生为例,该公司三季报表示,在《重整计划》实施完毕后,公司已无任何经营性资产,公司的各项生产经营处于全面停顿状态,公司目前正在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方式注入优良资产以恢复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ST北生于今年9月27日与罗益(无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签订《重大资产重组意向性协议书》,确定罗益生物为公司新重组方。但截至目前,该公司仍然没有提出重组预案,考虑到此后要经历提出重组正式方案、股东大会通过、证监会审核通过、获得证监会批文等环节,*ST北生的恢复上市之路已经显得岌岌可危。
值得注意的是,WIND统计数据还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上述17家上市公司营业外收入就达到了1.29亿元。其中,*ST炎黄今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为3212万元,三季度单季度净利润则为543万元,其前三季度的营业外收入就达到了3483万元;*ST金城今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为3125万元,三季度单季度净利润则为575万元,但其前三季度营业外收入就已经达到了5913万元。
业内人士认为,上述17家ST股想要恢复上市,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改善经营、实现盈利;二是通过资产注入而获“新生”。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少数几只经营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外,多数还是需要依赖于优质资产的注入,而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也成为了其是否能够在“12·31”大限到来之前实现自我救赎的关键。
利好 资源错配有望改善
统计数据显示,自1999年7月12日琼民源A因证券置换而成为A股市场首例退市股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在过去的20多年中退市的股票仅有89只,其中因连续三年亏损而退市的股票只有44只,仅占目前A股2471只股票数量的1.78%,远低于国外成熟市场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退市制度所涉及的指标过于单一,企业较为容易通过会计手段和报表重组实现避免退市,再加上存在的重组预期,使得这类ST股票成为了市场炒作热点。在这类垃圾股遭到爆炒的情况下,A股市场定价功能以及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出现了“劣股驱逐良股”的现象,进而扭曲了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基本面越差的公司越受到市场爆炒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制度的完善、全流通、双向交易制度的实施,这种资源错配的情况将逐渐消失。李大霄表示,ST股的批量退市,将促使市场资源得到正确的配置,使得投资者的选择偏向于优质上市公司,他强调,只有具有极高的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才能配置此类股票,普通投资者则应当远离。
长城证券研究总监向威达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如果在年底出现5到6家ST类上市公司集体退市的情况,将有利于实现A股的价值回归,提醒投资者参与绩差股炒作的风险,进而使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实际上,自今年6月份沪深退市新政发布后,公募基金对于ST类股票的态度已经出现巨大变化。WIND统计数据显示,在个股配置上,截至2011年年末,共有40家ST类股票为公募基金所持有,持股总数和总市值分别达到了1.86亿股和14.99亿元;而截至2012年上半年末,基金所持有的ST类股票数量则锐减至19只,持股总数量和总市值则分别锐减至8115.80万股和9.47亿元。在上述19只ST类股票上,基金多数都进行了大幅度减持,*ST能山、*ST领先、*ST中基和ST皇台表现尤为明显。一位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在退市的威胁之下,ST类股票的炒作风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