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编者按:随着年关的来临,新版巴塞尔协议即将在明年1月1日起实施,未来的监管办法不仅有着更加严格的资本要求,银行通过发放次级债的补血手段也不再受用。面对新监管规则带来的融资压力,各银行虽已严阵以待,但搭上末班车,最后发一笔次级债补充资本金对于银行来说也算是在情理之中。
资本充足率 悬在银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受资金本所困扰,这一难题也是现阶段银行绕不过的坎儿。在我国金融体系里,银行占据无可撼动的地位,而信贷又是银行最为倚重的业务。银行为扩大规模、增加收入,就只能增加贷款规模。
信贷增长越快,资本金消耗越多,银行不得不补充资本金,发行次级债便成了现阶段银行的最优选择。发债完成,资本充足率上去了,为支撑盈利,只能进一步的放贷。如此便造成了银行再融资的怪圈。
而在今年,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之下,银行的竞争压力愈发突出,市场环境又不如从前,为了保证盈利增速,保持信贷规模增长更是成为了银行的首要目标,而资本充足率红线就如同悬在银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限制着银行却也保护着银行的运营安全。
银行次级债的“2012”:建中农三大行逾千亿元次级债待发
2012年第四季度,四大行中有三家都启动或推进其次级债发行工作,三家拟发行规模合计为1130亿元。
今日起至11月22日,建设银行400亿元次级债将完成发行募集工作,募集说明书显示,按照合理假设条件下的模拟测算,建设银行此次发行400亿元次级债后可以提升资本充足率0.55个百分点。
同样已经拿到批文的中国银行预计也将很快启动次级债的发行工作。中国银行公告称,已经收到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发行次级债券的批复,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该行获准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不超过230亿元的次级债券。
此前的2012年10月29日,农行也对外宣布,该行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拟在24个月之内发行总额不超过500亿元人民币次级债券的决议。这也是农行继2011年发行500亿元次级债之后,再次拟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
如何补充资本充足率?
所谓资本充足率,就是指资本额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若要提升此比例,可从分子分母两方面着手。
首先是提高资本金。对于核心资本,现在的股市环境靠增加股本并不现实,那么利润就成为补充核心资本最为可行的途径。而对于附属资本,因为旧式次级债不再被列入范围,给银行带来的考验更大。银行必须加快探索融资工具的创新。
在新规中,对于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工具,有“必须含有减记或转股的条款”的要求,意在增强资本吸减损失的属性。其实,监管在约束的同时也是在指引,“减记”和“转股”便是今后创新的方向。国际上常用的混合资本债和可转债可能将取代过去的次级债。在工具创新中,应当注意的是避免增加股票市场的压力,可适当探索在境外融资。
其次是降低分母,也就是减少加权风险资产。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攀升的加权风险资产,反映了间接融资的主导地位。减少银行加权风险资产,也就是我国逐步实现金融脱媒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也在逐步的走向混业经营。增加中间业务,减少对于利差收入的依赖,一直都是国内银行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