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中国版巴Ⅲ”实施前的最后时机,中国银行业即将迎来新一轮融资盛宴。 中行、建行分别于上周发布公告称,将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分别发行不超过人民币230亿元、400亿元的次级债券,并已获中国银监会批准。此前,农行董事会亦刚刚通过了500亿元次级债的发行计划;工行则抢在年中发行了200亿元次级债券;而浦发银行此前亦曾表示,拟在今年底发行100亿元次级债,已经获得董事会通过,正在向监管部门提出申请。据粗略估计,未来几周接近年关的时间里,商业银行或将通过发行次级债融资约1500亿元,远超今年前10个月的次级债发行总量。Wind数据显示,前10个月,商业银行累计发行13只次级债,总发行金额600亿元。 次级债融资浪潮此起彼伏的背后,正是巴塞尔协议Ⅲ实施带来的资本补充重压。有业内人士测算,若考虑逆周期超额资本要求与系统重要性超额资本要求,我国大银行与中小银行资本要求分别为13.5%和12.5%,在一系列假定条件下,预计2015年底中国银行业存在资本金缺口大约为10000亿元。 而各家银行赶在年底前冲刺发行次级债,是在与监管赛跑。拟定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对次级债工具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商业银行从明年起发行的次级债,必须满足“含有减记或转股的条款”等11项标准,否则将被视为不合格资本工具,无法被计入监管资本,从而难以起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而由商业银行发行,主要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互相持有的次级债,由于没有充分分散风险,且多数还有赎回条款,大都属于新规中的不合格二级资本。 不过,为了给商业银行减压,银监会规定今年年底前发行的次级债,即便不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仍可以计入监管资本,但必须从2013年1月1日起按年递减10%,在2021年前逐年加速摊销。所以各银行都在争先恐后冲时点,力争在2013年前用足获批规模。 但商业银行一味伸手向股市“要钱”的老法子已经被颇多诟病,而依靠发次级债来规避资本监管的套利空间也已经有限,银行业的长远发展关键还是要找到内源性扩充核心资本的转型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