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化工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光伏产业园、核电装备产业园、风机产业园……环顾大江南北,各类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大小企业争相进入,各类项目上马如火如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风生水起。然而,继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煤化工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后,多晶硅、风电设备业也重循旧路。据工信部先前的统计,目前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超过1亿吨,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20%左右;水泥产能过剩近3亿吨,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条,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铝冶炼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5%左右,在建氧化铝、电解铝产能仍达560万吨和200万吨。
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中的常态。但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硬预算约束的市场主体和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产业内企业间竞争具备优胜劣汰机制,经营不善的企业能较容易被其他企业并购甚至倒闭破产,即使产能过剩,市场也会迫使企业做出调整。
在当前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必须首先从政府管理角度入手。
一是要摆正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其关键在于政府主导重要资源配置的方式让位给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政府的功能主要是实现社会目标,而不是盈利。政府改革最重要的方面是调整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更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放手让企业创造经济增长。同时,政府要代表全局、长远和公众利益,把握经济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航向。要促进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相分离。地方政府作为一个地方的行政管理机关,主要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不再履行国有资产的投资职能和保值增值责任。
二是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创造有竞争力的市场环境。市场分割鼓励了低水平重复投资,区域保护则使低效企业可以长寿长存。国内统一市场尚未完全形成,这是造成经济低效率、低效益的重要原因。这也与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存的二元经济、社会、文化结构有着紧密关联。为此,要知难而进,采取有力举措,鼓励产权流动,特别是跨所有制、跨地区的产权流动,加快国有经济和国内企业的重组调整步伐。
三是要推进市场主体改革,奠定转变经济增长机制的微观基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微观载体是企业,企业整体素质决定国家的经济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产权清晰的市场主体,才会追求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讲,超越国有企业治理的政府行政主导模式必然是国有企业治理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题中之义。其要义在于重新定位国有企业治理中的政府治理边界。
四是要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把反映经济质量和效益状况、反映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程度、反映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引导各级地方政府自觉克服重速度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的倾向,推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