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规模喜人的大块头,打开申购赎回后瘦身为袖珍基金,这在新基金发行市场上已经屡见不鲜。
今年8月底,证监会下发《关于对公募基金发行情况进行自查的通知》。这是监管部门首次要求基金上报新基金发行情况,市场人士解读为,监管部门已经盯上“注水”基金,日后可能将“帮忙资金”充数的问题纳入监管,进行严查。
然而棍棒之下,仍有基金公司悄然行动。
8月初,信达澳银基金公司旗下的信达澳银消费优选上轨发售,8月底,该基金募集结束,首发规模尚可,共吸金6.53亿元。
9月4日,该基金宣布成立并运作,10月10日该基金开放日常申购赎回业务。然而,该基金经过一个多月的运作后,净值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这被市场人士解读为,封闭期内担心投入二级市场会拖累净值表现,因此并无建仓而为帮忙资金平稳出局提供出逃机会。
事实上,记者调查中了解到,信达澳银大股东旗下的信达证券在承销新基金期间,承诺确保买入客户在封闭期享有6%的年化收益率。
年化6%收益“护航”发行
信达澳银消费优选是信达澳银今年推出的第二只产品,诞生于8月初。斯时,市场跌跌不休,大盘三个月间已经损失300多点。市场信心涣散,偏股型基金发行举步维艰。同期,博时基金、华安基金旗下新产品规模均不足5亿元。然而,信达澳银消费优选首发效果不俗,吸金6.53亿元。
该基金于9月4日正式运作,随后该基金净值纹丝不动,直至9月28日,该基金净值为1.0020
元。10月4日,该基金发布打开公告,于10月10日接受申购赎回。至此该基金净值为1.0010元。
从9月4日成立,至10月10日,该基金净值增长率为0.01%,其间大盘上涨2.95%,信达澳银消费优选封闭期单日净值表现和大盘走势丝毫没有关系。
信达证券某营业部人士给出了记者答案:“建仓期,只能投资低风险类产品,比如利率产品、大额存款等,不会投入二级市场,基金经理要保证我们进去的资金不受损失。”
而上述人士提起的所谓的“进去的资金”是帮忙资金的另外一种形式,这部分资金并不是大额的机构资金,而是来源于券商客户的资金。
“新基金产品不好卖,基金公司为了首发规模,就和我们讨论给出一定的首发奖励,最后我们商定用6%的年化收益率来吸引客户,即从认购开始计算,在整个封闭期内,我们按照6%的年化收益率给客户回报。最低5万起就可以认购新产品了,我们营业部资源有限,而且行情确实不好,但信达澳银消费优选的首发我们这个营业部贡献千万级别的资金。”
上述人士同时告知记者:“封闭期一结束,客户就必须离场,因为基金经理开始投入二级市场,我们不负责后面的风险,年化6%的收益率是从认购期到封闭期结束这段时间,后面客户不愿意赎回基金,那么盈亏自负。所以封闭期一到,我们提醒投资者必须要把钱转出来。”
而他同时表示,在申购新基金期间,客户不需要和券商、也不用和基金公司签订任何协议,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基金打开后由承销商来结算,如果年化收益率不到6%,基金公司会自己出钱来垫厚收益率。“我们和信达澳银是同一个集团的,信达澳银不会不贴利息的,如果基金公司实在拿不出钱,我们承销商贴。”该信达证券工作人员信誓旦旦表示。
一位基金界资深人士如是告知记者,帮忙资金的加盟只是冲个量,使得基金成立时规模不至于太小,基金公司也会觉得脸上贴金。但是有了帮忙资金,这会使得基金经理的操作异常被动,为了避免建仓期基金跌破面值,新基金在打开申购赎回前一般投资权益类产品,此时投资者无异于申购了一只固定收益类基金,一旦建仓期市场出现上涨,持有人只能望洋兴叹。
基金在度过封闭期打开申购赎回后,“帮忙资金”纷纷离场,基金规模立马大幅缩水,现出原形。为了一个月的“虚假繁荣”,基金公司却要为此付出不菲的代价。
事实上,信达澳银基金过往每年几乎只发一只产品,今年步子迈大了一些。今年以来已经成立了两只产品,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各占一只。8月7日,信达澳银再度申报一只信用债债券型基金,已经被证监会受理,10月10日处于接收第一次反馈材料日,该基金尚未正式获批。
虽然新产品已然成立了两只,但是信达澳银的资产规模尚不及去年同期水平。2011年年中,信达澳银资产规模67.55亿元,而在发行两只新基金后,信达澳银的资产规模为67.01亿元。
僵化的管理
没有优良业绩作为支撑,没有创新型产品做先导,单靠“帮忙资金”抬高人气并不可取。信达澳银曾经的明星级基金经理曾昭雄挂靴而去之后,再无有投研人士超过其高度。
2009年伊始,当时有着16年证券、基金从业经验的曾昭雄辞别了信达澳银。彼时,他任信达澳银副总经理、投资总监。翻阅其简历,可以发现其从业经验异常丰富。历任深圳证券交易所高级研究员、部门副总监;联合证券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伦敦得累斯顿资产管理公司亚太策略分析师、基金经理助理;湘财荷银基金总经理助理、投资总监、首席基金经理;景顺长城基金投资副总监、股票投资主管、基金经理;招商基金总经理助理、投资总监、社保110基金经理。
他在信达澳银诞生之初一手打造了信达澳银完善的投研体系。然而,随着他的离开,如今信达澳银投研队伍中,再无能匹敌者。
翻阅信达澳银的公开资料不难发现,信达澳银的投研队伍实力并不雄厚。衡量一家基金公司的投研实力,可以从其投委会的队伍中略窥一二。
信达澳银的投委会组成如下,主席为总经理王重昆,执行委员为王战强,为总经理助理兼投资总监。委员为王学明,总经理助理兼运营总监;封雪梅,总经理助理兼市场总监;曾国富,投资副总监、投资研究部下属股票投资部总经理、基金经理;昌志华,投资总监助理、投资研究部下属宏观策略部总经理;孔学峰,投资研究部下属固定收益部总经理、基金经理。
投委会委员共计5人,其中有两位均为非投研人士,主要分管运营、市场等,投委会如此搭配在基金公司中实属罕见。
昌志华原本和孔学峰原本一起掌舵信达澳银稳定价值债券,但是今年4月25日发布经理变更公告,原基金经理昌志华离任,共同管理本基金的其他基金经理为孔学峰。具体原因为工作安排需要。
今年之前,信达澳银基金旗下共计先后成立5只偏股型基金,其中2007、2008年成立的两只产品取得正收益,而2009、2010、2011年成立的三只产品净值跌幅均在20%以上,其中双基金经理掌舵的信达澳银红利回报净值跌幅逼近30%。
一位第三方分析师分析认为,信达澳银成立之初,股东背景算是强大,吸引了人才,但是现在来说,百亿以下基金公司并无太大吸引力。特别是对于投研人士来说,吸引力也不大,普通研究员的薪水在20万左右,年终奖同样屈指可数。更有甚者,有些小公司为了开源节流,对于调研费用都给予压缩,考虑到出差成本,路途远花费高的上市公司是不能去的。所以,投研费用捉襟见肘。
事实上,除了投研外,纵观信达澳银的管理团队相对“自闭”,基本无外来新鲜血液,大部分为信达澳银成立之初加盟该公司的。信达澳银成立于2006年6月,总经理王重昆2006年1月加入信达澳银,从市场总监、副总经理一路上升至总经理的;督察长黄晖2005年8月加入信达澳银;目前信达澳银的投资总监、运营总监、市场总监、行政总监全都为2005年年底或2006年上半年加盟信达澳银基金的。
信达澳银唯一一次大手笔引进人才发生于去年年初,宋三江辞别华宝兴业市场总监一职,加盟信达澳银,并成为分管市场的副总经理。
彼时,市场人士不解,宋三江算是基金界的老资历,曾在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任个人银行部副总经理、支行行长等职;而后任大鹏证券资产管理部高级市场经理、资产管理公司首席市场运营官助理;在华宝兴业工作八年,离职前为总经理助理兼市场总监。
从大规模基金公司跳槽至迷你基金公司,是宋三江职业上的一种选择,信达澳银仅有一位总经理,并无副总,也无专职销售总监。随着宋三江的加入,公司逐步建立、完善新的销售管理部,负责销售市场的工作人员也得以大幅扩容,宋三江于去年5月担任副总经理。
然而,信达澳银和宋三江的缘分在今年年初戛然而止,至此,宋三江在信达澳银工作仅一年,距离担任副总经理则刚半年。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宋三江在信达澳银开展工作并不顺利,新鲜血液的加入成为信达澳银的不和谐因素。公司当时开了不少空头支票,比如对于基金销售、持续营销的提成之类的,但是后来公司存在有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这就造成公司内部员工有情绪,后宋三江离职。
“一位基金公司高管上任半年后即离职,在这基金界并不多见,可见公司和个人沟通、配合不默契。宋走后,现在已经没有副总经理。”上述知情人士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