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9月初的冲刺型反弹,节后A股延续了小步慢走的反弹节奏,支撑反弹的仍是维稳预期,而真正制约市场的如新股发行、限售股解禁制度等核心环节并未涉及。在悲观情绪集中释放后,10月延续反弹的基调有望延续,但反弹高度或有限,过分乐观和过分悲观皆不可取。
“迟滞”型上涨
与其说A股是维稳带动下的上涨,不如说A股是对外部利好的迟滞反应。早在9月初,全球市场再度启动印钞机,无限量OMT、QE3等外围持续流动性释放带来的全球股市上涨,美元指数的连续调整使得热钱的风险偏好上升,就连欧债重灾区的希腊股市涨幅也超过50%。国内方面,鼓励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央企回购、逆回购连创天量等积极因素也在积累。A股之所以逆势下跌,很大程度是由于悲观情绪尚未释放完毕,这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前几年高密度融资的累加效应;另一方面是对于限售股抛售约束机制的不明朗;还有就是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硬着落的深度担忧。
但随着2000点心理关口的击穿,恐慌情绪的阶段性宣泄基本告一段落。在敏感时间节点前,2000点整数关口跌破的时候会引发管理层进一步的关注,无形之手会加力,在此关口进一步做空的政策风险很大。加之二季度以来累积跌幅较大,技术面亦发出多重底背离信号,因而9月底以来的反弹属于多重利好带动下的迟滞型上涨,尽管不足以扭转大趋势。
四季度实体经济迎来喘息期
制约牛熊反转的核心因素无非两个,一个是供求关系和约束机制,另一个则是基本面。前者在短期内彻底解决的概率不大;而后者则处于筑底阶段,四季度基本面对于A股的杀伤力会骤减。
受基建和地产投资增速回升的带动,加之上半年降准和降息的时滞效应,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基本平稳;物价回升过程中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将呈现回升态势。目前库存周期进入末期,库存调整对经济增速的不利冲击也将减弱。下一阶段,市场对于政策重心转向经济增长、出台相应的体制或者政策的预期会提升,之前由不确定性引发的担忧也将消散,市场的信心会触底反弹。
11月成为重要分水岭
按照A股以往的惯例,重要会议前上涨的概率大,而会议后则下跌居多。虽然目前的环境有利于市场逐步反弹,但11月很可能成为信心修复的一个分水岭。从逻辑上而言,维稳的核心是托,即在市场情绪失控的时候用无形之手将其拉回正轨,但当市场恢复正常后,其力度会逐步消失,本周这种苗头已有显现。就刺激政策而言,兑现的概率较为有限,房价反弹和物价反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货币政策的空间。考虑到此轮经济下滑的核心因素是大周期交替的因素,2008年底的刺激模式并不适用,无异于对体质虚弱的病人用猛药一般,或弊大于利。
从资金面上看,四季度也不太乐观。若反弹想走得更远,流动性预期是推手,但明显这个推手不太给力。外汇占款增量明显放缓使得原来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失效,今年前7个月储备货币增量仅887亿元,降至2000年以来最低水平;前7月央行货币发行量下降了1442亿,创下了2002年来的最小增量。基础货币投放量过少造成资金面持续紧张,这或是7月以来股债双熊的主因。
此次市场企稳的一大导火索是创业板公司组团承诺年内不减持,这一举措把市场对于解禁的压力延后,而非消除。随着年底将近,这种担忧会重新抬头。从产业资本角度考虑,相比低廉的成本,即使股价较最高价跌去70%,但动辄10亿、20亿的市值仍然高估,股价超跌和不减持没有必然联系。这点很多金融资本心知肚明,为了规避届时产业资本的套现压力,存量资金不会等到年底,或许会提前选择兑现。此外,市场关于创业板解禁的压力会重新抬头,市场内结构性风险也有重新上升的风险。
预期修复行情切忌恋战
节前开始的反弹只能定义为预期修复,技术上沪综指突破了2478点以来的下降趋势线,并且周线上出现底背离迹象,以目前市场的量能,大致攻击的上限区域在2200点附近,指数空间并不大。但从盘面上游资活跃度而言,摘帽概念股短期内翻番者众多,游资利用政策维稳针对超跌股进行游击战使得短期可操作性有所抬升。
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可留意那些中期严重超跌,近期连续放巨量的品种,此类品种游资介入较深,即使第一波攻击完回撤,也有二次拉高的机会。由于近期缺乏持续性的题材,因此参与投机切忌重仓和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