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合川区丝绸总厂是一个国家二级企业,在1997年的一轮集中破产行动中被推上“断头台”,三下五除二,企业破产了但其破产资产在此后多年中,通过明暗两条线集中流向了一个私人企业,相关部门及责任人目前均称对此不知情。
记者调查显示,在其资产转移的一条“明线”背后,其还存在3条“暗线”,而所涉及的资产,如按目前的价格测算,可能超过19亿元。
当地知情人士称,这一案例中,至少存在1起强行霸占行为,涉及土地面积199亩;另一起资产分歧,则源自相关人士“口头表示”的一句话,本来该划归国有,当时值600多万元员工住宅等6项公益资产,就过户到了私人企业主头上。
合川区国土房屋管理局在给本报记者的回复中,没能进一步说明有关这些土地的来龙去脉。
资产转移:明线背后的“暗线”
8月24日,原合川丝绸总厂职工况进(化名)在经过原厂区的一条新修柏油路旁,搭了一个小篷卖西瓜。西瓜摊的小篷房内,是一些杂货,以及2张麻将桌。
况进的西瓜摊对面,是一些新修的20多层高楼,高楼的前面,是几层楼的老旧楼房,这些老楼,是合川丝绸总厂的员工宿舍。现在,这些宿舍即将被推平,有关这些楼的所有权,曾经发生过一些激烈冲突。
这一切,与1997年那场破产有关。
合川丝绸总厂,始建于1966年7月,该企业辉煌时,曾是国家二级企业,员工多达3000人。
表面上看,随后发生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因经营不善,1996年9月,合川丝绸总厂宣布破产;1997年5月,重庆市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出资350万元收购合川丝绸总厂,同时承担全部债权债务和接收全部职工,并在合川丝绸总厂原有资产的基础上组建了重庆康润丝绸工业有限公司(下称“国有康润丝绸”),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至2001年时,注册资本变更为4888.8万元,2002年时,其资产总额为4816.26万元。
不过重庆市丝绸进出口公司也不是救星,因当时全国丝绸行业不景气,重庆市丝绸进出口公司欠下巨额银行债务,后债务包划转给东方资产管理公司重庆办事处,该办事处查到重庆市丝绸进出口公司在合川有一处资产“国有康润丝绸”,便通过法院裁决,取得了“国有康润丝绸”全部股权,作价846.47万元,用于抵债。
其后,合川市一家注册资本只有230万元的3人合伙企业合川市园融丝绸厂出资406万元,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重庆办事处手里买下了“国有康润丝绸”,企业名字没变,但企业性质却已是私营(下称“私营康润丝绸”)。
2009年,私营康润丝绸改名为合川市江润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合川江润”),主营业务转为房地产开发,与合川区政府签署总投资为16亿元的旧城改造协议,开发原合川丝绸总厂的地块。
由于合川江润的实际控制人马勇在2004年介入国有康润丝绸资产收购前,只是一个跑船运的小老板,7年之后,身家却暴增至十几亿元,3000多名原合川丝绸总厂职工开始对马勇在该厂的破产及重组、资产转移等问题展开调查。
当时调查的结果显示,原合川丝绸总厂破产后,其4888.8万元资产分了1条明线,3条暗线转移。
所谓明线,是指前述的重庆市丝绸进出口公司重组—欠银行债务—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获得重庆市丝绸进出口公司持有的国有康润丝全部股权—当成不良资产以406万元的价格处置给了重庆园融丝绸厂—马勇从“代理人”中逐步接回私营康润丝绸全部股权。
暗线之一是:根据国家相关法规,企业破产资产处置时,职工住宅及公益性设施(含幼儿园、医院、食堂、澡堂、俱乐部)原则上不计入破产财产,由破产企业所在地的市或市辖区、县人民政府接收处理。
但是,这批总建筑面积9468.2平方米,在1993年,价值615.9万元的职工住宅及公益性设施,却因当地官员一句话,就划转给了私营康润丝绸。
暗线之二是:1991年原合川丝绸总厂曾因生产扩张需要,原合川县政府征用土地办公室征用了该厂附近的合川市思居乡巴湾3社199.17亩土地,原合川丝绸总厂只利用了其中65亩,其余土地仍由村民耕种,但2009年后,合川江润开始在这些连征地程序都没有完成的土地上动工修建房屋。
暗线之三是:原合川丝绸总厂在重组时,重庆市丝绸进出口公司并未能拿到国营康润丝绸工厂的244亩土地使用证。土地证放在了原合川市经委,至于这一土地证是如何转移给私营康润及马勇旗下的合川江润的,至今为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