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神话 3
本身就遭到了罗斯福自己的否定。罗斯福是均衡财政主义者,并不推崇财政赤字政策。他在1934年曾经见过凯恩斯,但当时他就说:“都是统计数据,无法理解。”而且,凯恩斯的《一般理论》出版于1936年,而新政开始于1933年,从时间上来说,也无法证明该书对新政的影响。另外,如图3-1所示,新政策实施之后,美国失业率仍在两位数上徘徊。
神话 4
的内容是凯恩斯的主张,但并不是事实。20世纪3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实际工资一直在上涨。虽然名义工资下降了,但是由于物价跌幅更甚,所以如果将1929年的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消费者物价指数)定为100,我们就会知道实际工资一直处于上升状态。
尤其是罗斯福就任总统的1933年后,工资见涨。1935年《瓦格纳法》通过后随着工会组织的增加,工资进一步得到提高。工资的涨幅与失业率也有着很明显的关联。GDP在1933年跌到谷底后一直不见起色,失业率则一直保持在10%的高水平,这都是实际工资上涨以及当时放弃《反托拉斯法》后带来垄断扩大的结果。
1930~1932年的总劳动时间与1929年相比下降了18%。罗斯福出任总统,即1933~1939年这期间总劳动时间又下降了23%,最大的原因就是实施的新政。尤其是1933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后,《反托拉斯法》失效,公开承认价格垄断,结果就是最终产品的价格上升,需求下降。
接着,1935年《瓦格纳法》的通过使得罢工和工资卡特尔合法化,所以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实际工资上升了25%。1937~1938年实际GDP下降就是因为1937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定《瓦格纳法》符合宪法精神导致实际工资大幅度上涨。
而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美国之所以能摆脱大萧条是因为罗斯福在1938年停止实施新政。司法部门也再次启动《反托拉斯法》,开始实行战时体制,工资涨势停止。所以柯尔认为,战争实现了经济恢复,不是因为战争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是因为迫使新政暂停。
以上这些学者的研究都是基于“新古典派”的理论。克里斯蒂娜R26;罗默在对经济史方面进行研究后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罗斯福新政的财政政策并没有发挥多大效果。另外还有一点是确认无疑的,那就是凯恩斯主张的在20世纪30年代价格机制完全失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从长远看,我们都是要死的
财政支出的效果基本上限于支出当年。预算补贴在几年后也会用完,所以财政政策虽然有助于促使经济自动恢复,但是并不能改善经济状况本身。民间消费和投资才是维系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当两者萎靡不振时增大政府财政支出仍然无济于事。所以在凯恩斯看来,政府的作用只限于解决短期性问题。他在《货币理论》中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长远’往往会误导对时事的判断。从长远看,我们都是要死的。”
凯恩斯理论的前提是把投资水平看成固定的值,这是一种短期理论,不涉及资本积累这类长期问题。但是,从长远看,我们真的都会死吗?四处“撒钱”的低效财政政策降低了生产率,扩大了财政赤字,最后掏腰包的是我们自己的子孙。而且我们自己也无法幸免,年金体制崩溃后,我们的老年生活将会面临危机。
现代宏观经济学没有将长期和短期完全分开考虑。潜在GDP属于长期问题,当现实GDP与潜在GDP出现偏离时,如果差值较大,将通过宏观政策来填补GDP缺口。这时,最重要的是要做出判断,现实中出现的缺口如果是暂时性的,究竟会在何时终结?如果是长期性的,那么又是从何时开始?
这种“长远”虽然属于理论上的概念,但是作为政策目标而言非常重要,绝不是误导性的指标。在传统的凯恩斯经济政策看来,经济稳定是最首要的目标,但是如果因此让本应退出市场的企业苟延残喘,有可能会引发长期效率低下的问题。那么这时我们就需要面对一个问题做出判断,经济稳定后带来的利益和为了维持经济稳定需要花费的代价,孰轻孰重。这很难准确预见,但认识到这当中存在矛盾却是非常必要的。日本麻生首相曾劝导德国首相说:“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应该增大财政支出。”但其实不然。
而且,这次我们也可以看到,财政政策其实牵扯到很多政治上的因素,存在着政策倾斜,很容易造成浪费。另外,预算从编成到执行,这中间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有时候并不能真正救急。此次奥巴马政府也好,日本的预算补贴也好,都是关乎好几年的问题,数目都非常大,所以不一定真能够应对当下的经济问题。
所以在发达国家之间达成的共识是利用金融政策调节经济周期波动而非动用财政政策。此次的预算补贴实施背景是2011年4月,二十国集团(G20金融峰会)提出的目标:“全世界拿出5万亿美元的财政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但其实这一目标没有任何依据作支撑。现在美国经济一片混乱,实施的巨额财政支出政策也饱受世界批评,欧洲各国对财政支出也持消极态度。“财政政策可以救世”,恐怕也只有麻生首相才会这么想。
财政赤字抑制消费
财政支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会增加财政赤字。日本的政府债务已经超过GDP的1.7倍,在经合组织中状况最为糟糕。这次预算补贴后又会发行大量的赤字国债,财政赤字将会进一步扩大。好在日本政府还有部分投向财政投融资机关的金融资产,所以算下来净债务是GDP的86%,但最后还是和“债务大国”意大利打了个平手(见表3-1)。而且,发行国债是要返利的,所以现在还面临着追发国债、陷入国债发行的恶性循环的危险,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4年日本政府债务将达到GDP的2.3倍以上。
日本政府的目标是在2011年实现基础财政收支盈余。但在实行这一系列的预算补贴后,这一目标已经不可能实现了,所以这个目标被推到了2019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骨太方针”草案里还写着想要将消费税提升到12%,不免让人感叹是否乐观过头。
IMF的报告表明,维持财政赤字必须将基础收支赤字减半。而为了将基础收支减半,得在2014年之前将债务削减到GDP的14.3%。如果全靠消费税来完成(税率每变动1%,GDP的变动为0.4%),那就需要增税35%,也就是说消费税得提到40%。另一方面,如果仅削减年支出的话,必须要砍掉八成以上的一般会计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