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日前公告,保监会已于近日同意了其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260亿元A股次级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计划。 自2011年底平安公布此项补充资本规划算起,至本月可转债通过监管审批流程整整有6个月时间。国信证券分析师预计,资金或将于2012年8月到位,6个月后即2013年2月可以转股。 平安每每再融资之际,市场都会联想起2008年其千亿融资计划引发A股当年狂跌70%的惨痛经历。事实上,去年年末平安抛出260亿可转债计划也令原本弱势的市场再次惊恐万分,大盘在平安股价大跌5%的拖累下跌破了2200点。 一位分析人士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此番发行的可转债利息很低,未来债券持有者转股可能性很大,因此转股肯定会对二级市场造成冲击。但转股的周期毕竟长达一年以上,可转债逐步释放的特点也使得摊薄效应不会太明显。 细数中国平安两年内的融资动作可以发现,其似乎一直走在“增长不息、融资不止”的路上。2011年6月,中国平安通过H股定向增发筹集162亿元。当年9月,中国平安旗下的寿险公司平安人寿又获批募集不超过40亿的10年期次级债。一个月之后,平安人寿又通过注资方式增加资本金,注册资本金由238亿元变更为288亿元,增资50亿元人民币。而就在今年4月,平安人寿再次获批发行10年期不超过90亿元人民币的次级债。 尽管中国平安管理层曾表示除可转债之外,目前其在A、H股都没有股权融资计划。但对比此前已通过各种方式频繁融资,市场不免担心,260亿元可转债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平安对资金的胃口? 联想到保险行业目前经营状况,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并不乐观。 事实上,偿付能力问题一直是戴在几大险企头上的金刚圈,业务发展的需要和股市的萎靡不振则更加频繁地为保险公司念起紧箍咒。 2011年以来,寿险增长放缓没有改善的迹象,而这一趋势在平安也表现的十分明显。今年一季度,中国平安寿险业务总规模保费同比仅增7.9亿元,增长率仅为1.2%;平安产险实现保费收入242.32亿元,同比增长19.3%,而2011年同期的增长率分别为25.7%和33.8%。不仅如此,同期中国平安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64亿元,同比仅增长4.3%,而2012年一季度公司投资组合部署调整,出现部分浮亏。 在此情况下,一方面,旗下寿险财险公司出现资金饥渴,新收购的深发展银行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也并不乐观;另一方面,中国平安集团的偿付能力也出现下滑。其年报显示,截至2011年年末,中国平安集团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66.7%,已逼近保监会150%的警戒线。 根据保监会规定,集团层面不能发次级债,而其寿险、财产险子公司虽然可以发行次级债,但可发行规模也就100亿元左右,无法有效提升偿付率,仍需平安集团注资。因此,中国平安频繁启动再融资也将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据测算,可转债全部转成A股后,中国平安的保险业务偿付能力充足率可提升至195%。此次可转债一旦成功发行,其未来两三年内的偿付能力将保持一定的充足率,其向股市直接融资的需求就会减小。 然而,随着未来平安旗下寿险公司的偿付率下滑,后期平安集团仍将不得不再次向平安人寿注资,而集团本身的偿付率将再次承受压力,对于亟须夯实资本的中国平安来说,其融资需求仍将逐渐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