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公司发力地方融资平台业务
|
多地银监部门提示风险
|
|
2012-05-16 作者:记者 赵东东/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字号
大
中
小】 |
眼下,信托公司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热情越来越高,但财务压力颇高的融资平台是否会引爆信托的兑付风险?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从4月份以来,包括中融、国元、中铁等多家信托公司发行了43款地方融资平台类信托产品,其中单个产品规模最高的近5亿。 但是,在经济增速下滑明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加大了信托兑付风险。也有业内人士警示,针对融资平台信贷背后的违约风险仍然停留在银行体系内,地方融资平台通过信托途径融资则是将风险转嫁给了社会资金,需警惕未来的违约风险。 所幸,监管部门对这一现象已有所警觉。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多地银监部门近期对辖内信托公司进行了风险提示,要求限制融资平台类产品。但目前,各家信托公司对这类业务仍趋之若鹜。 用益信托的一项统计可佐证平台项目的升温,去年全年基础设施信托共发行401只,平均年收益率为8.78%。而今年前4月,就发行了158只基础设施信托,平均年收益率达9.29%。 另据了解,今年发行的政信合作产品中,规模最大的是中信信托“中信盛景·天津区域发展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这一产品分为三期,计划募集资金30亿元。长安信托“天津城投应收债权买入返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发行规模也达20亿元,均用于向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放流动资金贷款。 更有一些信托公司把融资平台项目产品做成了系列。安徽省国资背景的国元信托,今年以来推出了皖北振兴发展系列、皖江城市带系列等系列产品。其中,最近力推的皖江城市带系列产品,为铜陵、宣城、滁州等地城投公司募集了大量资金。 “地方政府需要大量基建资金,而信托公司在房地产信托、银信合作等业务受限之后在寻求新的业务突破口。”对于日渐升温的地方平台类政信合作产品,一家信托公司研发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今年以来60%融资平台类业务都是采用BT(融资平台代建、地方政府回购)方式将政府信用纳入其中,纳入财政预算的应收账款作为信托计划还款来源。 用益信托首席分析师李旸对《经济参考报》表示,近期融资平台类项目增多,跟整个市场环境有关。地方融资平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同时信托公司开展房地产信托、银信合作以及证券投资等业务受到限制,有和地方融资平台开展业务的动力。 不过,东部某信托公司人士告诉记者,最近收到了银监局针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监管文件,在“降旧控新”原则下,按照银行标准执行政策。该人士还称,当地银监局曾口头要求限制政信合作类项目。 当记者向中融信托询问怎样理解银监会相关文件,是否将融资平台类业务作为业务重点时,该公司一位负责信息披露工作人员表示,信托属于私募产品,不便发表意见。 “基于对银监会此前下发文件的理解,在地方融资平台监管问题上,对银行和信托的要求是一致的。”沿海某省银监局相关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他所说的文件是《银监会关于加强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该文件要求各银行原则上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对于今年到期的融资平台贷款,银行与平台要共同制定详细的还款方案。这一原则被称为“降旧控新”。 在李旸看来,融资平台类业务能否大量开展取决于监管部门态度。“一些公司做起来,监管部门如果没有反应,其他信托公司就会跟风,但如果监管层有警觉,就要看监管态度了,毕竟银监会和政府部门都很关注融资平台债务问题”,李旸说。 有业内人士对信托公司的平台产品表示担忧。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末,全国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0468家,平台贷款余额9.1万亿元。而且,今明两年将迎来大量平台贷款集中到期,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进一步加大。一位央企背景信托公司高管对记者称,一旦监管层对地方融资平台类业务加以限制,此前发行的信托产品很难继续募集到资金,也难免会对项目正常运行和兑付产生影响。 信托专家孙飞告诉记者,在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下,地方政府未来偿债能力可能会因土地出让金减少受到影响,而城投公司等地方融资平台未来经营活动能否产生充足现金流,是否会出现烂尾工程和项目也值得警惕,一旦出现此类问题都会对信托资金的兑付带来不利影响。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