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融资平台迎偿债高峰 部分地方被指过度举债
2012-01-07   作者:记者 陈岩鹏 姚芳  来源:华夏时报
 
【字号

    在审计署出动4万人清查地方债务的时候,地方政府却搭起了“暗度陈仓”的索道。
  “国有大型银行对地方贷款紧缩很厉害,现在审核越来越严,地方政府想通过融资很难,现在大多数地方政府纷纷成立自己的商业银行来为自己的融资铺路。”1月6日,王华(化名)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
  王华是湖北某地方商业银行的负责人,据他讲,不仅是湖北,近年来,全国各地都纷纷成立城市商业银行,并努力推进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改造乃至完全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瞬间成为地方政府获取项目贷款的当然角色。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除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从偿债年度看,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2012年到期的地方政府债务有1.84万亿元。
  听到这个“天文数字”后,王华并没有太多的惊讶:“地方债还账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还款压力也并没之前那么大了。”
  说归说,但事实上,地方债务危机的的确确地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曾参与融资平台调研的专家称,部分地方政府存在过度举债行为,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负担较重,潜在风险值得关注。

  找钱忙

  2011年王华感到有些反常,这个地方商业银行的“小头目”,却经常受到“地方大员”的接见,甚至有些“大员”还是主动登门拜访。据王华讲,这些地方官员或融资平台公司的老总来到他这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钱”。
  “他们在2009年向银行借了不少钱,搞当年四万亿建设的配套资金,贷款的期限大概都是两三年,很多都是2011年和2012年需要还的。”王华说。
  近年来,地方政府都通过直接和间接出资,纷纷成立了各类融资平台公司,从事项目开发和建设任务。但绝大多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际上就是依附于政府的附属单位,本身并不具有独立自偿能力,依赖财政拨款偿还贷款。
  王华深谙其中的“潜规则”:地方政府在通过融资平台获取的资金后,坚持“不赖账、不还账”的基本原则,而且多年如一日,据此久拖不还,长期占据信贷资金。地方政府改变起初约定的用途,挪用信贷资金,也是常有的事情。
  可是好景不长,2010年,银监会把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列为银行业三大风险之首,而整肃风暴也是一波严过一波,逼得地方政府只能“另谋出路”,直接找上了他们管辖内的城市商业银行。
  “地方政府利用一个项目向多家银行融资,套取信贷资金。其操作手法是,如果地方政府的建设项目总投资为10亿元,其中自筹4亿元,项目公司可以借此向城商行申请6亿元贷款的同时,又以同一项目向另外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申请3亿元的流动资金贷款,总体看建设资金高度依赖银行,项目资金根本有名无实。”王华说。
  地方政府还把找钱的“触角”伸向了股市。有迹象表明,2011年,地方政府及国资委密集减持上市公司的股票为了应对未来地方债偿债高峰,开始密集减持上市公司的股票。
  据权威机构统计,在A股市场上,实际控制人为地方国资委或地方政府的上市公司有622家,市值达到约2.7万亿元。2011年以来,地方政府和国资委掌控的上市公司中,有58家公司发布了减持公告,合计减持金额达到112.5亿元。

  债务可控?

  对于地方融资平台存在的风险,王华认为,“长期来看仍然可控。”
  他打了个比方说,“大家都用过信用卡,比如5日是还款日,只要在5日把钱还掉,不管通过什么方式,那么6日再取出来或者消费掉就是下一个账单日的事了,这样就极大地缓解了还款压力,账一直循环欠着,又没损失信用,反而增加了贷款额度,等10年过去,这笔钱随着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就不值钱了。”
  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从整体上看,地方政府性债务加上近3年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行的6000亿元债券、公共部门债务余额,以及公共部门的隐形负债,我国公共部门债务余额仍处在世界公认的债务警戒线60%之内。
  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约相当于当年GDP的27%。
  此外,中央加地方债务总额与国家财政收入相比仍较低。同时,我国的地方政府除了税收等收入之外,还拥有土地收入以及国有企业股权、已有收益的一些基础设施等,这些经过适当的财务安排,都可以支持地方债务的偿还。
  但是在巨大的还债压力下,地方融资平台还是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在日前发布的武汉城投跟踪评级报告中披露,截至2011年9月底,武汉城投获得银行授信额度为727.81亿元,其中尚未使用授信额度为65.40亿元。广州城投集团也深陷“债务千亿,变卖资产”的传闻当中。
  分析人士认为,商业银行对于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贷款风险评估,更多地仰赖于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状况的判断,而不是按照企业法人贷款的标准进行分析。
  “在此信贷机制下,不可避免地形成许多地方融资平台的超过财政偿还能力的过度负债,虽然许多融资平台公司诚信不足,还款意愿难确保,更加上期限偏长,对银行流动性构成不利影响,对持续稳健的金融风险形成巨大的不确定性。”上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表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规范地方融资平台 发挥承债主体功能 2012-01-04
· 地方融资平台贷政策松动 地方偿债压力稍缓 2011-10-25
· 建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5800亿元 2011-08-23
· 地方融资平台还本付息周期逼近 2011-08-03
· 央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总体可控 2011-07-13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