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届药交会于本月25-27日举行,记者从现场了解到,一些医药产业政策将在年内密集出台。 据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介绍,完整版《基本医药目录》有望在今年7-8月份出台,《加强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和监测工作》将于9月1日开始实施,《通用名化学药发展专项》的下一批专项计划和《生物医药工程产品发展专项》等也将发布。
针对产业变化制订相应政策
制订新政策的出发点是针对中国医药产业现状,进行引导和规范。从2011年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出现了新的特征。据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司医药处王学恭介绍,首先,市场增长已经趋缓。2011年样本医院的用药金额增长14%,明显低于2010年19%的增速;抗生素用药增速下降是主要原因。其次,药品价格总体下降。产能过剩导致的大宗原料药价格低迷,包括维生素C和抗生素中间体。最后,投资增加造成固定成本上升,同时财务成本、人工成本均在上升。 据王学恭介绍,我国医药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比较集中,技术创新能力弱,一些重大、多发性疾病药物和高端诊疗设备依赖进口;生物技术用药规模小,产品结构也亟待升级。 在这样的态势下,国家将围绕推动自主创新、鼓励生物技术药物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发展、促进仿制药发展、推动出口结构调整和制剂国际化等制订相关产业政策,同时还需加强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
药品价格管控成新政策核心
在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波看来,
由于辅料、包材、原材料、物流成本等的价格都在上涨,医药生产企业的经营压力日增。据王波统计,从应收账款这一项指标来看,目前医药生产企业有2000亿的应收账款,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收不回来,造成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因此,一些药品生产企业不得不以很低的折扣将药品卖给医药经营企业。“如果仅从账面上看,我国13000家医药生产企业,有8000家是亏损的。而我国今年内将实施《药品流通价格管理办法》就是要把风险让渡给那些药品经营企业。”他这样告诉记者。 因此,药品价格改革已经成为重中之重。 业内专家看来,国家发改委制定的《药品流通环节价格管理办法》预计将于今年内执行,对于药品出厂(进口)至医院零售之间的价格,按“批发环节差率”和“医疗机构销售差率”进行控制,这一政策将对处方药生产、销售企业和代理商产生巨大影响。底价招商时代将彻底结束,一批企业将退出医药行业,新代理模式的构建和企业财务处理能力将成为今后的主要命题。 据原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领导介绍,发改委在加强药品价格管理方面将主要进行以下几项主要工作,首先加强对出厂价格的调查与监测工作,为合理确定最高限价水平奠定基础;其次改进药品定价方法,对部分药品探索采用药物经济性评价和国际价格比较方式定价,对部分药品实行试行统一定价;最后,进一步加大对高价药的降价力度,特别是降低外资原研药的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