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义明
资料照片 |
经过几年在中国市场的铺垫之后,南洋中医药老字号余仁生开始在中国加速开设新店。新加坡余仁生国际有限公司总裁余义明最近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在截至今年6月底的财政年度里,余仁生在中国内地零售店的数目预计将达到20家,而在去年6月之前还只有3家。 余仁生最近在佛山开设了公司在中国内地的第16家门店。这家结合中医药博物馆概念的新店开张,对于余仁生来说也有特殊的意义。佛山是余仁生创始人余广的出生地。130多年前,他下南洋创立了余仁生。
加速开店步伐
余义明是余广的曾孙,现在担任余仁生国际的总裁。 他说,余仁生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家门店开设于2007年,到了2011年初,余仁生在中国内地仅有3家零售店。但从去年7月开始的新财年起,余仁生显然加快了在中国开店的步伐,开店速度平均每月一间半。 “我们花了3年时间才注册了足够多的食品和健康产品。我觉得现在有足够多的产品撑起我们的店面了,”余义明说。“尽管我们现在(在内地)的店面售卖的产品还不像在香港那么多,但也已经相当丰富了。” 余义明说,余仁生在中国内地的店面还担负着树立形象的使命,目前的16家店主要开在南方,其中11家在毗邻香港的广东省,这是由于余仁生品牌在广东的认可度较高,也是因为便于从香港为运营提供支持。 “我们最初的零售店已经开始盈利了。但是之前有3年时间我们是不盈利的”,余义明说。 余义明说,公司在中国注册的产品充实了店面,这也是店面销售额增加的原因。他预计,最近新开的店面在下一财年也将盈利。 除了广东以外,余仁生在上海、苏州和青岛各有一家零售店,在三亚则有两家。在余仁生看来,内地市场可以分为东西南北等不同的区域,除了在广东注册的子公司外,公司目前也正在上海注册另一家子公司。 余仁生也已经在东莞获得当地食品药品管理部门颁发的药品零售许可证,可以销售中西药。第一家余仁生药店将于今年内在东莞开业。 余仁生一度表示计划在本财政年度使中国内地的店面数量增加到50间,但后来由于资源等限制而放缓了速度。余义明说,公司不追求像中国一些企业一样开店那么快,但他也承认,“我们扩张的速度已经够快了,需要做人才培训等工作。我们还是计划先让业务稳定下来。”
不走诊所加药店的路子
余义明不愿透露公司在可预见的未来计划在中国开店的数目,“我们有这个数字,但不能告诉你。听起来可能太大胆了。”当记者追问余仁生最终可能会在中国开设多少家店铺时,他说:“最终的话,我想在我有生之年开到1000间是可以实现的。仅广东省,就可以开100间。从潜力来说,余仁生在中国的零售店数量最终可能超过在海外的规模。” 余义明说,余仁生在中国开设的店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药店,也不计划像在新加坡那样走药店结合诊所的路子,因为诊所是另一种营业形态,需要一支新的管理团队。 余仁生目前在中国内地注册的中成药传统验方产品仅有保婴丹和白凤丸。它们在中国香港和广东一带认可度尤其高,也是余仁生在中国建立品牌知名度的着力点。虽然余仁生旗下目前还有数十种其他的中成药产品,但由于这些产品在中国被分类为药物,在药店出售,规管严格,注册成本也较高,余仁生暂无计划在中国注册更多的中成药产品。 不过,余义明说,余仁生最终也许会考虑在中国建立生产设施,尤其是成药设施,这样有利于降低在中国注册产品的成本。 余仁生目前在中国的店铺销售的主要是食品和健康产品,如不需要处方即可购买的散药,燕窝、人参等补品,定价上主要针对高端市场。
养生市场潜力
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中医药产品在东西方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分类体系,注册和规管流程也相应不同。余义明说,这是中医药产品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一些产品在中国被归类为中医药产品,但到了西方却可能会被归类为食品或补充剂,而在新加坡其归类可能介于两者之间,如根据成分规定需要列为中成药(Chinese proprietary medicine)的产品。 不过,余义明说,他对中医药产业的前景非常乐观。 余仁生对自己的定位是“以传统中医药为基础,致力成为综合保健及养生领域中具信誉的全球创先企业”。余义明说,余仁生希望大力发展的另一领域是结合中医药传统和西方养生概念的“天然”养生产品。西方也有维生素等健康产品,余仁生会把这一领域与讲究“天然”的中医药结合。 余仁生最近完成了对澳大利亚健康产品公司Healthzone的部分资产的收购,包括该公司在澳大利亚的约100家零售网点。余仁生的一些健康产品将借助这一渠道扩大其在澳大利亚的销售网络。 余义明说,全球的保健养生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这是由于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对健康的理念也应该更加注重预防性的养生,这正是中医药的潜力所在,“如果你已经生病了,就太晚了。” 根据记载,余仁生的创始人余广在19世纪出生在广东佛山,1873年前往南洋谋生,1879年在马来亚霹雳州的一个锡矿小镇开设药铺,取名“仁生”,这就是余仁生的起源。余广的生意在其子余东璇手中发展壮大,成为20世纪上半叶覆盖采矿、橡胶、银行和中医药的商业帝国。余东璇逝世后,家族中医药产业交由专业人员管理,后来转手。 余义明等人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运作将原本已经分散的中医药产业再次集中在余仁生国际的旗下,并于2000年在新加坡上市。如今余仁生在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以及包括海峡两岸及香港在内的中国市场有300多家零售店和25家诊所,上一财年销售额为2.66亿新元(2.11亿美元)。余仁生在生产和销售领域采用现代技术理念,供应链管理覆盖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在内的不同环节,主导推动“余仁生优良中药农业科学规范”等行业规范,推进中药品质安全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