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9-15 作者:王敏 郑英 来源:经济参考网
|
|
|
1.59∶1!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江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8853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则为11848元,江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这是江阴创新社会管理,实现城乡一体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眼下,江阴通过不断优化制度设计,城乡一体均衡发展公共服务,创新基层民主自治,走出了一条从“管理”到
“服务”、民主促民生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之路。 社会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管理是手段,服务才是目的,江阴建立起问计于民、问绩于民的体制机制,每年在确定幸福江阴建设的目标和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前,都要多途径广泛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再进行汇总、梳理和提炼,确保民生实事从百姓中来,让百姓满意。江阴还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从去年2月开始,江阴5094项行政权力在网上公开运行,并启动了信息系统和阳光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实现了网上政务公开、网上办公、网上监察监控,并与18个镇级便民服务中心、43个单位行政机关实现网络对接。 市民诉求信息不对称,会产生的“中梗阻”现象,一度造成社会管理的“瓶颈”。怎么办?江阴市决策层痛下决心,建立统一平台,实施扁平化管理,一个整合了全市30多个公共服务热线电话、122家党政群机关和水电气等公益部门的联动体系就此形成,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领先之举。“12345,我为你服务”。如今在江阴,老百姓遇上急事、难事,第一反应就是拨打12345民生热线,小到家里热水器坏了,大到政府决策建议,一拨电话全天候都有应答,而且“3天就有答复,10天就落实”。今年1至7月就受理市民诉求42295件,市民满意率达到97.5%。民生热线火爆了,全市的接信接访量两年来却下降了三成。 城乡社会管理一体“水乳交融”。改变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江阴基本构建起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并形成了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新格局,实现城乡空间融合、资源优化配置,做到城乡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对接,让农村居民身在农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医疗、保障、教育、体育等其他所有城市功能均向农村延伸;城保扩面让农民像城里职工一样领上退休金,全市农民都能享受到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五道保障线”。江阴还在江苏省率先实现了全市域城镇公交一体化,在累计投资60多亿元,构建覆盖全市、对接周边的现代化干线路网的基础上,又在苏南地区率先开通镇村公交,实现了村村通公交。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力量在基层。而闪耀着“江阴智慧”的基层实践,也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一份份民主促民生的“基层样本”:
在乡镇街道,作为江阴市“参与式预算”改革试点单位,申港街道的控源截污达标区创建工程项目从立项审议,到工程实施,直至最后的验收评估,一直处于街道群众的监督之下,真正做到了“政府怎么花钱,百姓来表决”。今年,江阴对所有镇、街道的社区服务、道路改造、拆迁安置等21个项目进行“参与式预算”改革,总投资额超过2.2亿元。在农村,周庄镇山泉村通过有效实施村民民主自治来创新村级社会管理,推行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四项制度,让全体村民享有知情、决策、管理、监督四大权利,走出了一条共建共享、村强民富的新路,被江苏省委政策研究室誉为“民主促民生实践的典范、村级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在社区,地处城市中心地带的河北街社区成立了“民生论坛”,由社区2581户住户共同推选出来的居民代表主持,借助社区居民的共同智慧,管理好共同的社区,短短两年时间协调解决了20多起社会纠纷和一批小区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