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设置大量关联客户而精心营造出“高增长幻象”的紫鑫药业,或将为自身谋划的“惊人”举动付出沉重代价。 本报日前从相关渠道获悉,监管部门已经介入紫鑫药业事件的调查,紫鑫药业董事长及部分高管已经被约谈,要求对相关事项进行逐一说明。 紫鑫药业今日发布的进展公告也证实了这一点。公告称,“目前,公司、相关各方及有关部门正在就报道所述信息进行调查核实。”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紫鑫药业在此前发布的临时停牌公告中则仅强调“公司正对相关报道内容进行调查核实”,并未谈及其他各方已介入此事。而调查层次的升级以及多个部门的联合介入,进一步凸显出紫鑫药业事件的严重性,公司股票也因此无限期停牌,直至调查结果公告后复牌。 紫鑫药业此番被调查,根本原因在于公司2010年从事的人参贸易存在严重的体内自买自卖的嫌疑。本月中上旬,本报记者分赴吉林、四川、安徽三省7个县市调查后发现,为紫鑫药业去年营收、净利大增起到巨大支撑作用的公司上下游大客户,几乎均与紫鑫药业及其实际控制人郭氏家族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并于8月16日在本报中国证券网刊发《自导自演上下游客户
紫鑫药业炮制惊天骗局》的深度调查。 不难想象,在一条完整的内部交易链条下,若人参贸易上、中、下游均为郭氏家族及其相关方所控制,那么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可以自由调节紫鑫药业的营收规模乃至盈利大小。在此背景下,紫鑫药业与上述客户2010年所进行的大量人参买卖交易无疑也存在巨大的“自买自卖”甚至虚假交易的嫌疑。 营收高增长假象被揭穿的背后,拷问的不仅是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的诚信度。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紫鑫药业运作手段并不高明,甚至略显低级,但最终能越过种种审核关卡并得逞实施,相关中介机构特别是为紫鑫药业提供财务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本应勤勉尽责地履行持续督导义务的保荐机构,显然也难辞其咎。 此外,未经过细致调查分析便充当紫鑫药业“鼓吹者”角色的各大券商研究机构也理应从中吸取教训。 有理由相信,随着监管层的介入,本报深度报道中所陈述的一系列蹊跷交易事项将逐步得到还原。而在剥掉“皇帝的新装”后,紫鑫药业又将是怎样一番模样?颇值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