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研报背后:提升预测准确性需过三道坎
2011-07-20   作者:朱茵  来源:中国证券报
 
【字号

    攀钢钒钛“天价”估值研报再次将券商研究报告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券商“研报门”风波再起波澜。再加上去年年底各券商推荐的金股基本禁不起检验。投资者惊呼,券商研报到底怎么了?

  研报价值谁来断

  “我们的年度金股,投资者关注度很高。”某券商的一家营业部经理表示,在每年的投资策略会上,他都会给重要客户尽早发布年度十大金股,而不出所料的话,当天一些个股的表现还真是不错。不过,一提到券商的十大金股,位于江苏路的这家营业部里的投资者都纷纷摇头,“不准的,不准的”。他们对金股已经不再趋之若鹜了。金股成色不足,几乎成了普遍现象。
  “我们每年不推金股,也不预测具体点位。”或许是由于准确度的问题,上海一家券商研究所所长表示,投资策略会上不再推荐个股以及对市场点位的预测,“我们给出的是市场趋势的判断和背后的分析逻辑”。
  “点位和金股只是研究观点的一种表达方式,投资者更应当关注背后的分析逻辑。”申万研究所总经理陈晓升表示,金股往往是每家机构在那个时点给出的最佳组合,研究机构在随后的几个月中会根据上市公司以及市场变化调整评级或者观点,但媒体或者中小投资者并没有完整跟踪了解。一般机构投资者则会保持跟踪,申万研究所也会通过销售将研究员观点的变化传递给自己的客户。所以,单纯从两个时点对比来断定金股的成色他认为不尽合理。
  “研报不是大众消费品,是专业机构的观点表达。”陈晓升认为,研究不是算命先生,作为专业的研究工作有它特定的服务对象。这一观点和安信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微博)不谋而合,高善文最近在“卖方分析师是干什么的”一文中提出,“诸葛亮是卖方分析师,刘备是买方投资者,分析师的客户主要是专业(机构)投资人,只有他们才能够相对准确地评价分析师的价值,理解分析师的独立思考结果和对投资的意义。机构投资人一时一地的投资未必成功,但在角色上只有他们才为分析师的工作付费,并是拥有评价权的群体。”
  显然,在谁来评价分析师以及如何评价分析师上,专业机构与普通投资者存在较大分歧。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几家较大券商研究所发现,推荐股票的准确度并不是他们考核研究员的标准,基金公司打分等才是内部考核的关键。

  研报“生物链”的背后

  在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分析师担任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今年以来,多起研报事件与上市公司不无关系,甚至有上市公司干脆公告称研报内容不属实。这让投资者更加纳闷,分析师难道成了虚假信息的贩卖者?在“上市公司-分析师-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这一个循环的生物链条中,分析师是怎样的角色?
  “其实分析师也是弱势群体!”不少券商分析师抱怨,在与上市公司的关系当中,上市公司处于绝对的强势,公司出事的时候拒绝研究员调研,而特别热情地邀请研究员去调研的时候,往往又是公司有再融资想法、希望做高股价的时候。“如果处理不好关系,就会被拒绝采访,没办法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如果关系好,则会有比别人获得更多的一手信息。”多位研究员坦言。这也导致很多分析师在做研报结论时,很少给出卖出评级。在研究报告存在的生物链条中,研究员既要“讨好”上市公司,又要“讨好”基金公司,常常两头犯难。
  “过去是靠关系作研究,现在研究的价值在不断增加。”陈晓升表示,历史上靠内幕信息换取基金公司的认可曾非常流行,但目前监管越来越多,获取内幕信息也越来越困难。同时,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更需要真正的研究,例如有家香港公司的一个季报就有150页,普通投资者谁会去读?未来研究越来越重要。
  一位资深研究所所长表示,在所谓的内幕信息里,有敏感和非敏感之分,有些不属于法定信息披露范畴,但有助于投资判断,从分析师角度来说,需要去把握边界。例如分析师调研不应该只是问董秘,还要问客户、竞争者和上下游公司等,这些都对判断公司价值有意义。业内人士建议,未来在管理好法定信息披露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上市公司非法定信息披露,改善投资者关系,帮助企业与市场沟通,帮助市场合理定价。
  独立、诚信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研究所独立运行是一条可行之道,目前国内已有几家研究所不再是隶属券商的一个部门,而是作为独立的子公司运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相关部门的利益输送。另一方面,诚信与市场口碑才是检验研究员的最终标尺。

  研报质检成难题

  银河证券15日晚间紧急发布公告,对于此前市场关注的攀钢钒钛“188元目标价”事件致歉,由于该公司注册分析师7月9日发表的《攀钢钒钛:股价被严重低估》中出现数据计算错误,将一个原本该放到分母上的百分比放到了分子上,导致结果相差巨大。对于这种“低级”错误,是否真的事出有因?
  “如果你的报告发布不是前三名,根本就不会有人看。”分析师的生存法则非常实际。这也直接导致不少研究报告追求快速反应,甚至语出惊人吸引眼球。因此,研究报告的质量把关成为当前业内一大难题。“大家都在拼时间、拼数量。”某券商行业分析师表示,半夜里公司行业出了消息也要爬起来写好点评,否则客户的第一印象就是别人的报告。
  几家券商研究所所长均表示,因为行业的特殊性,研究报告的审核非常难,即使有贴在墙上的层层把关制度,但在时间的硬标尺下,审核很难。除了时间问题,很多分析师实地调研的数据情况,也不可能再派人去重新核对。
  “目前我们基本的两个准则:一是分析师要有执业资格证书,二是符合公司内核风控要求,与投资部门的股票不冲突。”一位研究所所长坦言。一字不差的审核报告不可能实现,因此,很多报告发布之前会由资深的分析师来把关。
  “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人,还是分析师的培训。”几大研究所所长基本都认同,分析师行业过去十年来发展迅速,对于分析师的市场需求也是几何级的增长,对分析师的培训就成为关键。此外,分析师最可贵的品质是诚实。比如,在申万等研究所,如果在招聘环节发现造假行为,会被坚决拒之门外,否则难以保证今后在利益面前不造假。
  “这个市场能给予分析师这么高的薪水也说明了需求的旺盛和它存在的价值。”一位业内资深投资经理认为,飞速发展的证券市场,催生大量分析师和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几乎成为快速消耗品,这当中如何把握质量,则是当下的关键。


1234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券商研报为创业板熊股造势 视信任危机形同鸡肋 2011-07-07
· 券商研报成机构“反向指标” 2011-06-22
· 监管层关注券商研报门:联合调研或将受限 2011-06-09
· 前五月超五成新股被高估 111家破发拷问券商研报 2011-06-02
· 券商研报成反向指标 2011-05-24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