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千里追踪暗访到的事实令人震惊,更令人深思:这些运作十几年、规模越滚越大的“地沟油”加工窝点为何能生生不息?甚至在国办2010年颁布了加强“地沟油”整治的意见后,其供、产、销仍如此肆无忌惮?
“哥们我黑道白道都有人!”
作为一种非法勾当,“地沟油”利益链条上的每个人都有着天然的戒备心理,而且还逐渐具有了组织和暴力色彩,这使得“地沟油”非法生产的发现与取证都十分困难。
记者曾到北京昌平区一家小型养猪户暗访。车还没挺稳,听到声响的几条狼狗就冲了出来,围着汽车吼叫。记者隔着车窗大声喊人,一位头发蓬乱的中年妇女直勾勾地盯着记者走了出来。
“请问您这卖油吗?我们收油。”记者说。
“你们是哪儿的?”中年妇女一直不肯正面回答问题,只是不断地用狐疑的眼光往记者的车里张望。
记者赶紧说出几个圈里人的名字,她的疑虑才有所降低,但仍含含糊糊地说,“这片的油都有人收了,十多年的老关系了。”
即使是熟人介绍,初次见面时,对方也是高度警觉,一般要经过几番试探,才会透露一些重要信息。
另外,记者暗访的大部分窝点以及泔水油中转站,几乎都有狼狗看门,很难接近。
其次,暴力色彩浓厚。知情人告诉记者,很多在北京郊区“点野火”炼制“地沟油”的土作坊都有黑社会背景,即使他们夜夜“点野火”,而这种点过“野火”的土地连草都不长,周围的村民也大都不敢过问。
在一次与“地沟油”加工窝点的接头人交谈时,对方表示,“丑话说在前面,哥们我黑道白道都有人,不要跟我玩名堂!”类似这样的各种威胁、各种试探,记者在采访中多次遇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地沟油产业链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知情人说,这种违规生意没有法律保护,想生存下来,做大做强,除了拼价格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人,壮大自身实力。这些人慢慢形成了“势力”,有了“老大”。
在北京,一家地下灌装厂的负责人被圈内人称为老大,只要说出他的名字,立刻就会得到对方的礼遇。他的灌装厂什么牌子的桶装食用油都能做,而且都是有防伪的厂家真桶,每天送往北京一些超市和商店,日产量大约10吨左右。这位老大还经常到天津、河北,和供货厂商联络感情,甚至带队参观过江苏的精炼厂,学习先进的提炼技术。
一位曾做过多年“地沟油”生意的知情人说,北京有数千人从事这一行当,各有分工,合作紧密,年产值几个亿。
加工窝点均自称三证齐全
记者暗访的几家规模化“地沟油”加工窝点都自称三证齐全,走到哪都不怕查。
那么,有关监管部门是怎么面对这一顽疾的呢?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目前,北京的餐厨垃圾处理还是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收集、运输、处理体系。部分餐厨垃圾流入非正规处理渠道,对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离开监管视线的“餐厨垃圾”被用来泔水喂猪,淘油,这几乎是大城市的通病。对违规清运单位的处罚权在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没有对餐厨垃圾违规排放的执法权,近年来也没有相关执法记录。
北京市工商局:我们只负责进入商场、超市、批发农贸市场等区域的食用油检查,一般通过索票、索据的检查办法,了解厂家、价格等信息,至于卖的是不是“地沟油”需由质检部门判断。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我们基本依靠市民投诉、举报以及各区县和街道的主管食品安全的工作人员的产品抽检发现问题。近两年来,质监局未收到过“地沟油”的相关投诉,这一问题在北京应该不存在。
中国粮油协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告诉记者,“地沟油”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一是食用后,不会立即产生恶果,二是“地沟油”被包装成食用油后,一般很难从感官上加以判断。如此一来,市民投诉“地沟油”的概率几乎为零。
事件最新进展
在获知记者暗访的情况后,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市长郭金龙等市委、市政府领导当即作出重要批示并立即组织查处。市委书记刘淇、常务副市长吉林分别主持召开专题会,研究案件线索的侦破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公安、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在北京全面开展了食用油生产加工、进货和使用环节的风险隐患排查。
据了解,北京市正在努力构建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的长效机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多层次、多渠道解决餐厨废弃物的排放处理问题,大力提升餐厨废弃物的消纳处理能力,实现短运距、密闭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下一步,北京还计划组织专家力量,就食用油回流二次提炼行为开展检测技术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