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多次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天气现象,如年初的“南冻北旱”,春天的沙尘天气和强对流天气,春季以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
国家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陈振林表示,今年我国气候年景不容乐观,6月将进入主汛期,应该防范暴雨、台风及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及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
在陈振林看来,虽然今年我国天气形势复杂多变,但是最值得关注的还是两次旱情。从多项指标来看,这两次旱情的监测数据都居于历史前列,甚至排名第一,已经可以算作极端天气。
据介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于输送至北方的水汽异常偏弱,我国北方冬麦区出现秋冬连旱。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3-8成。特别是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2月9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6省平均降水量仅有44.4毫米,为1961年以来次少。
从上述6省的平均降水量、连续无降水日数及气象干旱指数等综合分析,此次气象干旱的程度和范围列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位,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历史同期最严重的气象干旱。
“幸亏2月25日下了场大雨缓解了旱情,要不可能对冬小麦产量影响很大。”陈振林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2月9日-13日,我国北方冬麦受旱区出现两次降水过程。2月25日以来,北方冬麦区再次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25日的降水后,国家气象局的监测显示,仅湖北西北部和东部的局部地区存在中度气象干旱。
进入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再度为各界关注。2011年3月1日-5月30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平均降水量为193.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2.8%。5月27日,长江中下游地区气象干旱达到黄色预警级别。
“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持续偏少的主要原因是冷暖空气不匹配,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向南扩张明显,南方热带系统不活跃,水汽输送条件弱,不利于冷暖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难以形成有效降水。”陈振林说。
不过他认为,这次的干旱对农业影响并不如年初那次大。一方面当前北方属于收麦期,无雨有利于冬小麦的收割和晾晒;另一方面,4月29日-5月3日、5月11日-17日,5月21日-23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三次降水过程,农田土壤墒情明显改善。
从发展情况来看,6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将出现一次中到大雨天气过程,该地区旱情有望明显缓解。据国家气象局预测,6月上旬,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雨水呈增多趋势。3日-7日,该地区将出现一次中到大雨天气过程,局部地区有暴雨。
至于年内会否再次出现极端天气,陈振林表示,天气情况千变万化,现有的技术水平大约可以保证10天左右的天气预测情况准确,超过10天不确定性就可能过大,国家气象局只能做到每天工作都不放松,时刻关注最新变化。
目前来看,4月下旬以来,全国各地陆续进入汛期,多个地方发生了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部分地方还发生了因强降水引发的地质灾害。从气候意义上来说,6月华南仍处于前汛期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中旬进入梅雨季节,东南沿海台风开始活跃。
陈振林称,在关注近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象干旱,抓住降雨过程的有利条件,开展水库蓄水等抗旱工作的同时,还需防范暴雨、台风及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及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
链接:
极端天气之一:极端天气频袭广东
监测预报存难题
极端天气之二:湖北:大旱再敲应对极端气候警钟
极端天气之三:江西:极端干旱有人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