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一级市场已累计发行145只新股,筹资总额达1511.18亿元。其中,募资较多的主要是华锐风电、庞大集团和森马服饰,分别募集到94.6亿元、63亿元和46亿元。 6月10日,自2009年启动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将迎来两周年纪念。而5月26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表示,自2009年以来进行的两轮新型体制改革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显然,许多打新者难以认同这一说法。因为史无前例的破发潮,正蚕食着打新者的收益。有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的新股破发率已经接近八成,其中更有四成挂牌首日即告破发。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破发是对新股过高定价的自然回归,也是新股发行制度逐渐走向市场化的表现。 事实上,由于打新资金伤情惨重,不少资金已经从一级市场撤退。此举也迫使承销商和拟上市公司正视投资者的利益,让发行价回到合理区间,以避免有价无市的局面出现。
前5月IPO筹资超1500亿
上周五,奥拓电子、史丹利、瑞康医药、万安科技4家拟上市公司公布了网上中签率,分别为1.12%、19.17%、3.12%和0.88%。 除了史丹利中签率稍高以外,其余公司与历史平均水平相距不远。据新金融记者统计,自2009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来,新股网上发行平均中签率为1.37%。 不过,A股中签率日渐攀高,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统计,2009年,新股平均中签率为0.59%,2010年则升高至0.93%。今年以来,中签率平均水平已经高达3.33%。 事实上,双星新材不久前刚以65.52的中签率创下A股历史上最高水平。在此之前,沪市新股庞大集团一度以21.57%占据榜首位置。 有趣的是,除了摘下最高中签率桂冠以外,双星新材还刷新了另外一项纪录——在网下配售中,新华资产一举获配其中97%的股份,成为A股市场有史以来获配比例最高的机构。 定价过高是双星新材发行遇冷的关键所在。实际上,作为该股的承销商,光大证券给出了70.76元~81元的估值区间。显然,市场对这一估值水平并不认同,最终,该股的发行价定格在55元的位置上。 即便如此,部分券商认为该定价仍旧偏高。“我们认为,给予公司(双星新材)2011年20-25倍动态PE较为合理,对应的价值区间为33.36-41.70元,公司发行价为55.00元,因此我们建议不申购。”海通证券基础化工行业分析师曹小飞在报告中指出,“(公司所在)行业内产能大幅扩张,未来有产能过剩的风险。” 如人们所预料,“双料冠军”双星新材未能逃脱破发命运。上周四,该股挂牌首日便跌破发行价格,大跌11.45%,报收于48.7元。 与双星新材同日上市的西陇化工、围海股份虽暂时躲过破发,挂牌首日分别上涨18.32%和13.68%。然而,等在它们前面的命运仍然未知。从今年情况来看,破发已成A股市场常态。 根据新金融记者统计,截至6月3日,今年以来挂牌的145只新股,总共筹集到1511.18亿元。其中,募资较多的主要是华锐风电、庞大集团和森马服饰,分别募集到94.6亿元、63亿元和46亿元。 目前,这些新股中,仍然有111只股票在发行价以下徘徊,破发比例达77.1%。其中,57只挂牌首日便告破发。庞大集团上市首日便大幅下跌23.16%。另外,年初至今挂牌首日跌幅超过10%的还包括天瑞仪器、雷柏科技等14只股票。
“三高”横行致破发成风
“新股出现破发,应是市场的一种正常现象,但大面积的破发,无论如何也不能认为是‘正常’的。”著名财经评论人士曹中铭(微博
专栏)称。 该人士认为,近几年来“新股不败”神话的破灭,以及破发潮的产生,有市场行情的因素,更多的与新股高价发行密切相关。 国泰君安策略分析师时伟翔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也坦言,今年新股破发率高企,主要是受到二级市场下跌,以及发行定价过高等因素影响。 更有不少投资者指责,“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金额)是导致新股破发的元凶。 回顾2009年IPO重启后的新股发行史,高价发行俨然已成主流。根据统计,2009年至今,55只新股发行价格超过50元。其中,海普瑞和汤臣倍健的发行价更是超越百元,分别达148元和110元。 从新股首发市盈率来看,问题更加突出。根据新金融记者统计,2007年,A股市场IPO平均首发市盈率为29.7倍;2008年,进入熊市后,新股首发市盈率降低至26.7倍。然而,自2009年以后,新股发行的市盈率开始急剧攀升,2009年、2010年分别为53.3倍和59.3倍。 高价、高估值发行,超募现象随之凸显。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共发行609只股票(包括6只在发新股),募资总额为8454.5亿元,其中,超募资金多达3694.9亿元,当中有587家公司筹资超出所需。 中国建筑、中国重工、中国北车和华锐风电、海普瑞5家公司成了“超募大王”,其IPO筹资总额均超越招股项目所需逾50亿元,分别为96.5亿元、82.9亿元、74.6亿元、60.1亿元和50.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6月2日收盘,中国重工、华锐风电和海普瑞的股价仍在发行价以下。华锐风电和海普瑞更分别较发行价折价33.4%、54.8%。
破发潮拷问询价制度
“三高”持续、新股大面积破发、打新者损失惨重……这一切都在拷问新股发行制度的合理性。 在5月26日举行的第十三届主板发行审核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当前已经建立了基本适应国情的发行监管制度,自2009年以来进行的两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也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对此,很多人却不以为然。 “两年来,我们看到的现实是,新股发行明显超过了市场承受能力,但新股发行价格却依然处于高位,能够有幸通过权力审批之门进入发行市场的企业都圈到了远超自己实际需要的资金,导致交易市场的资金日渐枯竭,使市场的发展严重失衡。”财经评论家周俊生说。 2009年6月份,证监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原则是坚持市场化方向,促进新股定价进一步市场化,注重培育市场约束机制,推动发行人、投资人、承销商等市场主体归位尽责,重视中小投资人的参与意愿。中断将近9个月之久的IPO随即宣告重启。 市场对本轮改革却毁誉参半。根据记者统计,自2009年IPO重启至今,沪深两市已累计发行609只新股,总共筹集8454.5亿元,成绩可谓斐然。 然而,其中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由于直接关乎上市公司和承销商利益,二者有足够动力做高发行价。而在新股供不应求的背景下,询价机构为了成功获配,也会配合抬高报价。因此,导致新股“三高”现象愈演愈烈。 在今年4月份,在深圳召开的“新股估值定价研讨会”上,与会的询价机构人士纷纷向询价制度开炮。连公募“一哥”王亚伟也尖锐地斥之为“市场化幌子下的垄断机制”。 “由于新股仍然供不应求,买方是处于一个完全的弱势地位。理论上的自由博弈,在现实中根本运转不起来,市场化的机制基本上已经失效。”王亚伟表示。 实际上,管理层也意识到这一点。去年10月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推出了进一步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充实网下机构投资者;增强定价信息透明度;完善回拨机制和中止发行机制等四大措施。 可惜,从目前情况来看收效甚微。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要问:路在何方?
打新资金撤退 倒逼IPO定价
投资者虽无权制定游戏规则,但至少可通过手中的钞票来表达态度。因打新而受伤的机构和散户们,都在权衡参与打新的得与失。目前,撤退似乎成为他们的共识。 华泰证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称,自4月中下旬以来,新股中签率已经出现升高迹象,同时申购资金规模也在缩减,这一切显示出打新资金悄然撤退一级市场。 有统计显示,根据统计,1月份单周平均申购资金为6372亿元,较去年12月下降42%;2月份平均每周申购资金为6106亿元,环比下降4%;3月份平均每周申购资金为5010亿元,环比下降18%;4月份平均每周申购资金为2765亿元,环比下降45%。 而据新金融记者统计,5月份平均每周申购资金已经降低至1165.7亿元,环比降幅高达57.8%。 新股中签率却在持续攀升。统计显示,今年4月份新股平均中签率为3.75%,环比大幅提升188.5%。 5月份,新股平均中签率水平更突然蹿升至8.32%的历史高位。当月,涌现出双星新材、文峰股份、史丹利等一批高中签率的新股,其中签率水平达65.52%、24.69%和19.17%。 参与网下配售机构报价也渐趋谨慎。以双星新材为例,除了华安基金公司离奇报出60元的最高报价以外,其余多数机构报价在50元以下,西南证券自营账户更报出了26.5元的最低价格。 同样的,机构在参与申购史丹利时,近七成机构报价低于发行价格,其中西南证券自营账户更提出了18.1元的最低报价。 上海某中型基金公司投资副总监也向记者表示,由于最近新股破发频繁,其所在公司旗下基金基本放弃打新。 而继续参与打新的基金报价也趋向谨慎。今年以来参与打新次数较多的基金——工银瑞信信用添利债券在申购奥拓电子时报出10元/股的最低价格。而最终该股发行价定在16元/股。 另外,这些留守打新的基金还得提防中签新股持有被动超限的风险。去年中国一重上市时,正逢新股破发潮,机构打新热情下降,该股网下中签率因此创下26.81%的超高纪录,当时参与打新的华安稳定收益等三只债券基金持股超限。 所幸,二级市场疲软、新股破发、打新热情减退,这一切都在倒逼新股发行价格回归合理区间。实际上,4月份以来,新股首发市盈率开始进入下降通道。 WIND数据显示,2011年4月份,新股平均首发市盈率为55.6倍,较3月份下降近两成;5月份则进一步降低至36.39倍。 “据我了解,很多券商的投行部门也意识到IPO的风险,部分风险较高的项目少有人问津;我们公司已建立了内部风险评估机制。”时伟翔说。 另外,新股发行制度本身也有不少改进空间。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说,若想从制度上完善新股发行改革制度的话,可考虑集中、批量推出新股,即将目前每天发行制,改成每月集中发行。 这建议与王亚伟的看法不谋而合。王亚伟也提议,新股发行采取批量发行、批量上市的方式,把发行的频率降低到每个月一次。 对于上述建议,证监会没有表明态度。不过,在新股破潮涌动之际,新股仍在源源不断地推出,这或许已足以表明其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