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良鹏/摄 |
长江的支流青弋江在芜湖穿城而过。一河之隔,在芜湖,便有了“河南”、“河北”之说,由于主城区位于“河北”,过去,若芜湖人说到“河南”,那意思有点类似于“乡下”,相当于未开发前的上海浦东。
弋江区正处于“河南”。如今,迅猛的发展正在改变这里的面貌,芜湖人再提起“河南”,语气里不再有不屑,却满含认可和惊喜——“那可是我们芜湖的‘浦东’哦。”
在这片热土上,记者清晰地感受到,弋江区的变化日新月异,弋江区的未来值得期待。
大桥飞架南北,连接着芜湖的主城区与新城,夜晚的弋江区霓虹灯闪耀,不再是过去芜湖人眼中的“河南”乡下;
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等六所高校整洁宽大的新校区落户在弋江区,数万名学子为弋江区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
下班时分,一群群朝气蓬勃的青年白领涌出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的办公楼;
夜幕降临,容纳10万人的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矗立在主干道上,弋江人相约在公园的广场前载歌载舞……
芜湖市弋江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目前全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45.35亿元,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40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5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1万美元,财政收入15.02亿元。
最近,弋江区又提出二次创业的发展构想,打造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新城区——芜湖的新“浦东”、中国的“高新”城。
芜湖的新“浦东”:绿化率高达38%
汽车在弋江区的滨江大道上飞驰,正值春日,道路两边宽大的绿化带里花红柳绿,沿江而建的滨江公园里随处可见悠闲散步的市民……眼前的一切,完全是一派现代化的城市图景,很难想象,过去这里竟是老芜湖人嘴里的“河南”乡下。
弋江区的快速发展是从新世纪起步的。从启动城南旧城改造、建设高新区和大学园区开始,经历了十年时间。十年之间,区域面积由65平方公里扩大到178平方公里,人口由11万人增加到30万人;全新规划的大学园区基本建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在区委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区委书记张志宏很有感触地总结说:“创业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
张志宏告诉记者,2007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区领导班子正确分析弋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将工作思路明确为“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大目标”。即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招商引资和拆迁拆违为重点,实现工业强区、文化兴区、三产兴区的战略目标。
“实践证明,这一思路符合我区实际,抓住了经济工作重点,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我们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将工作思路调整为‘发展为上,民生为先,稳定为重’,更加注重发展的统筹性和协调性。”他说。
打造芜湖的新“浦东”,首先要改变城区面貌。弋江区按照先融资修路、后出让土地的新思路,用较少的投入取得了经营城市的丰硕成果。目前,全区“6纵13横”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十一五”期间,新建、改建了37条主要城市道路,总里程达56公里,完成“村村通”延伸工程建设82公里。同时,加大城市绿化工作力度,全区绿化率高达38%。加大资金投入,高标准进行利民路两侧立面改造,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
“工业强区”是他们的思路。因此,全区围绕中集瑞江、海螺川崎、华东光电等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积极打造高新区孵化器平台,芜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全国首个科普产业园正式开园,大学科技园建设稳步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高,53家企业成功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对不符合高新区产业导向、环保要求和土地利用低效企业的清退力度。
中国的“高新”城:企业只管“围墙内”,政府负责“围墙外”
“5+2”、“白+黑”、“雨+晴”、“夜总会”、“7+16”……记者在弋江区采访,每到一地,都听到这一串类似密码或代号的说法。这些说法都是什么意思呢?弋江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无论5个工作日还是2个周末、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雨’天与‘晴’天,都要工作,‘夜’晚‘总’是在开‘会’,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6小时。”
芜湖市高新区是1991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2006年4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审核的省级高新区,2010年9月,高新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高新产业园区。经过多年艰苦创业,芜湖高新区已成为安徽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皖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龙头。
“芜湖国家级高新区和弋江区‘合二为一’的体制为我们二次创业提供平台和动力。”张志宏说,“但这些都需要我们真抓实干”。
“你想想,32平方公里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只有30多个工作人员,如果不加班加点地干,项目怎么能落户、企业怎么能满意?”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胡光富说。
“总有一种激情让我们燃烧沸腾,这个激情就叫——争先”,张志宏充满激情地解读“争先”二字——在弋江区,倡导的是“要为成功找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倡导深入项目建设一线、深入基层和企业的“一线工作法”,勤奋敬业精神在全区蔚然成风。
“我们要始终绷紧区域竞争这根弦”,张志宏说。在项目建设中,坚持只争朝夕,又好又快,比综合竞争力;在招商引资中,坚持错位竞争,比环境;在帮扶企业发展中,坚持企业只做“围墙内”的事,“围墙外”的事由政府来做,比服务;在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中,坚持争创一流,比干劲。
青岛科瑞克新型材料项目拥有五项原创发明权的VIP新型环保节能材料项目,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建设部2010年确定的科技推广项目,属于世界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总投资规模约5亿元人民币。
胡光富告诉记者,这家企业本来想在其他地方投资,但谈了几个地方都没谈成,芜湖市瞄上了这一项目,赶紧进行洽谈落户高新区。“当时科瑞克的老板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苛刻的要求,三个月之内必须交付8万平方米厂房。”元旦刚签约,后面涉及一系列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工人都想放假,而且冬天天气恶劣,怎么可能按期完成?“但是,我们答应了他,咬紧牙关一定要在三个月内完工。”
“大年初二的早上我就站到了工地上,所有的部门全到工地上开工。”胡光富说,管委会超前考虑规划设计工作,实行边施工、边质监、边审图的方式,并利用现代化手段,规划设计工作在网络平台上与科瑞克公司进行沟通,节省了大量时间。
3个月的时间到了,8万平方米的二层厂房交付使用,科瑞克的老板和他的朋友们简直惊呆了。“那位山东老板不知道怎么感谢管委会,竟然从山东又拉了一家年产值10亿元的设备企业落户高新区。”胡光富告诉记者,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更让他们认识到,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硬邦邦的政策,更是温暖贴心的服务。
科瑞克将于6月18日开工,预计项目投产后,两年内达到5000万平方米VIP环保保温板产能,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四年内达到1亿平方米的产能,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人民币。
二次创业:居住者自豪、旅游者羡慕、投资者向往
二次创业将是一个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过程。弋江区的目标是,通过二次创业,未来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6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达8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以上。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十年的快速发展,更多的是缘于我们的后发优势。”张志宏对此很清醒——经济总量小,所以增长快;基础设施差,所以蓝图更易描画;长期落后的历史,给了干部群众摩拳擦掌、舍我其谁的勇气与激情。而现在,弋江区经历了十年的发展之后,本身具备了较强的实力,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处于全市前列,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发展平台上。从现在开始,弋江区应该进入在更高起点上的二次创业。二次创业的目标瞄准了建立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新城区。
“根据区域定位,北部提升区重点发展商业和商务服务业,中部整合区重点发展服务外包业,南部拓展区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东部生态区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张志宏说。
弋江区的最大优势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面推进高新区建设,促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
胡光富说,高新区要优化提升主导产业。以新型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为主导,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品牌知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强劲提升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力争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年销售收入达35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年销售收入达150亿元,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
其次就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服务外包业开局良好。服务外包产业园一期投入使用,吸引40余家服务外包企业入驻,各类人才1000余人;二期全面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达68.5万平方米。依托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园的集聚优势,力争到2015年,全区引进服务外包企业100家,从业人员达1.5万人,业务总额超过5亿美元。
张志宏分析说,二次创业将是一个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过程。弋江区的目标是,通过二次创业,未来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6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达8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以上。
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新城区,除了工业强区外,还必须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提升幸福指数。
张志宏认为,建设幸福和谐弋江必须加快创业富民步伐。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创业机制,推动创业载体建设,改善创业环境。落实和完善鼓励创业的各项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统筹做好就业工作。营造创业富民的良好氛围。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其次,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完善具有弋江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
最重要的还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工作,发展低碳经济。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大力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推进“生态弋江”建设,努力把弋江建设成为居住者自豪、旅游者羡慕、投资者向往的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