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券商研报“乌龙”事件不断,中国宝安“石墨矿”事件、宁波联合“被锑矿”、双汇发展“瘦肉精”事件,以及最近的“东海证券”研究
“涨租金”事件,将券商研报推向了风口浪尖。这些事件的背后折射出券商研报的五大乱象,引发了市场对券商研报的信用危机,潜伏在这个行业的一些“规则”也逐渐浮出水面。
乱象一:利益链下的“潜规则”
目前,作为卖方研究机构,券商研究所的客户主要为机构投资者,包括基金、私募和QFII等。在这些客户中,尤以基金最为重要。根据WIND咨询统计,去年60家基金公司总共为93家券商贡献了62.41亿元的佣金收入,分仓佣金收入是券商研究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不论是券商还是券商旗下的分析师,都不得不在出具研究报告时候有所考量。对于基金重仓股,在公开的券商研报中很少有看空的。分析师在写研究报告时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自主性。 国内一家券商研究部门人士告诉记者,券商研究所对分析师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评价,即机构客户对分析师的打分,客户打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分析师奖金的比例。 此外,与基金公司相比,虽然没有直接的利益往来,上市公司也是券商分析师不敢得罪的。一般来说,分析师要想得到第一手材料,写出有新意、出彩的研究报告,则必须与上市公司保持良好的关系。 实际上,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一些分析师在向机构或是散户推荐股票时出具的研报,很大一部分并未经过实地调研,只是自己根据行业估值水平,结合估值模型作出的预判。而在不多的实地调研中,也多是上市公司组织的,董秘所讲内容也基本是有利公司股价的。 据了解,若一家上市公司有再融资计划,或者股东有减持冲动的,一般会来找券商分析师写唱多的研究报告,而即使一些研究员在调研时发现一些上市公司的问题,一般也不敢写在公开报告中,即便要写,也用很隐晦的手法或干脆不发研究报告。如果研究员对某公司给出“中性”评级,那就说明他不看好公司的发展,那么该公司下次就很难再接受其调研。
乱象二:业绩大变脸却被“强烈推荐”
梳理券商研报,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业绩变脸的上市公司的背后,总会有一个甚至几个机构在唱多。而业绩变脸的公司又以创业板和中小板最突出。 据同花顺统计的数据显示,2010年一共有87家上市公司业绩大变脸,由2009年的盈利转变为2010年的亏损。而一些上市公司几乎同时有多家机构的研究报告,巧合的是,这些报告不但没能准确地预测到这些公司将会发生业绩大变脸,反而给了这些公司“推荐”的评级。 此类事件最引市场普遍关注的,无疑是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宝安石墨烯事件。 今年1月,湘财证券、平安证券、信达证券等多家券商几乎同时发布了关于中国宝安拥有石墨烯矿的相关研报。这些研报发出后,中国宝安股价一飞冲天,但随后中国宝安方面却明确对外否认拥有石墨烯矿。 这一事件中,甚至还有大券商身影。一份题为《中国宝安:价值奠定底线,石墨烯打开巨大发展空间》的研究报告就来自一家老牌券商,这份研报不仅关于石墨烯内容受到上市公司的明确否认,而且给出的2010年中国宝安0.41元的每股收益,较最终实际值0.3元也相去较远。 据悉,目前已经有投资者起诉相关券商在研报中涉嫌虚假陈述,并要求赔偿。 而中国宝安并非唯一的例子。华星化工2009年曾盈利492万元,2010年巨亏1.28亿元,折合基本每股亏损0.43元。但是,去年3月底,中投证券研报却给予华星化工“强烈推荐”的投资评级,到6月时,中投证券研报仍然力挺华星化工,认为其2010年的基本每股盈利有望达到0.3元。此外也有其他大券商在5月时发布研报认为,华星化工2010年基本每股盈利有望达到0.71元。有意思的是,8月时,国元证券只给了华星化工的“中性”投资评级,但两个月后,就将其投资评级调升为“推荐”。 领先科技在年报发布前也遭遇券商强烈推荐。一家券商研报对其连续发布“买入”评级的研究报告,并预测其2010年每股收益0.66元,而实际情况却是领先科技业绩大变脸后当年基本每股亏损0.4元。 此外,宏源证券去年9月的研报同样也对深国商发出了“买入”信号。但其业绩也在年报披露后显了原形。 在这一轮研报信任危机中,还不乏以出色研判能力闻名的老牌券商。在变脸王漳泽电力背后,就有着这样的老牌券商。2010年1月,漳泽电力被机构认为,2010年和2011年的基本每股盈利有望分别达到0.18元和0.24元,并对其给予了“增持”的投资评级。无独有偶,另外一家上市券商也2009年9月中旬发布了一份针对漳泽电力的研报中预测,漳泽电力2010年和2011年两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8亿元和5.95亿元,对应的每股盈利分别为0.21元和0.45元,基于此,给予“持有”的投资评级。 不过最终,2010年的漳泽电力不仅未能向股东贡献分文利润,反而还巨额亏损7.5亿元。直至今年一季度,漳泽电力仍然亏损1.77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