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统计资料显示,截止上周,两市今年新股破发家数共有26家,其中,平安证券以4家公司破发独占保荐项目破发榜鳌头,民生证券、东吴证券、国信证券与西南证券在保荐项目破发排行榜中紧随其后。
胜景山河二次上市夭折
4月6日,湖南胜景山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胜景山河)二次过会被否。这家此前备受造假质疑的黄酒企业,终止步于创业板咫尺之外,成为继宁波立立电子、苏州恒久后,中国证券史上第三家“募集资金到位、但IPO最终被否”的拟上市公司。
早在2010年10月,胜景山河IPO已获发审委通过,但到12月17日即将登陆深交所的前夜,有媒体发文称其招股书披露不实,涉嫌虚增销售收入等情况,监管紧急叫停,公司申请暂缓上市。作为保荐机构的平安证券,及旗下签字保荐人林辉,也由此被强烈质疑其履行保荐责任的操守和能力。
在胜景山河首次上市暂缓之后,平安证券董事长杨宇翔曾表示,对上市公司好坏的判断,“原则上不是证监会判断的,也不是保荐机构判断的,是市场判断的,我们的责任,归根到底,就是如实披露。”
平安证券逃过一劫
4月6日,中国证监会对暂缓上市的胜景山河进行了首发会后的事项审核。当天下午,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在媒体见面会上透露,中介机构审核报告显示,胜景山河销售收入确认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存货真实;相关用水用电指标符合行业情况和公司实际情况,不存在外购黄酒勾兑的情形,否认了舆论普遍质疑的虚增收入、虚构存货等问题。
但核查报告也表明,胜景山河的存货金额大,存放在防空洞的原酒占期末公司资产总额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一,且未实施盘点,会计师也没有实施现场监督存货盘点等审计程序,仅采取估算防空洞容积的方法测算储酒数量,违反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而且,胜景山河的招股说明书未按要求披露相关信息。
证监会的公告特别强调了,这次核查报告来自中介自查结果。平安证券总裁薛荣年表示,上述遗漏的信息披露是平安证券自查的结果,“如果是自己查出来的,就不是我们的责任”。
薛荣年说,目前平安证券没有收到证监会处罚的通知,保荐业务和保荐人工作正常。他也强调,无论平安证券还是其他保荐公司,每年被否的项目很多。只要是通过证监会正常审核程序被否的,而不是通过稽查、立案被否,相信对保荐机构和保荐人没有影响。而此次教训,“适宜内部消化、总结”。
平安证券成新股破发集中营
但在胜景山河暂缓上市之后,即有媒体统计称,平安证券过往保荐的企业,逾30%在上市后出现业绩“变脸”。而从2010年1月1日后上市的新股中,股票价格低于发行价的公司,由平安证券保荐的数目,也位居榜首。其保荐承销的盈利水平,与公司上市后表现,大相径庭。即便此次以“自查”过关,仍留下“话柄”:事实上,当前查出的问题,差点就在平安证券保荐人眼皮底下轻松溜过。
平安证券投行部门的一名负责人曾向记者表示,平安证券在保荐和承销IPO项目时,“就像一个流水线一样”,效率极高,项目周转速度明显快于对手。在这条流水线上,内控安排很大程度决定了这家券商的保荐风格和特点。
以内核流程来说,一般投行程序,是由项目组向独立的质量控制部门(下称质控部)提出内部审核(下称内核)申请,质控部做内核预审并向项目组提出修订意见,收集回复,再提交内核委员会对项目进行最后的内部评审。 而平安证券投行部一名内核委员坦言,质控和内核部门本应独立于业务部门之外,甚至不应隶属于投行部,而应该隶属公司投行委员会,但在实际操作中,出于专业性的考虑,担心缺乏业务经验的质控和内核人员“审不出问题”,而且“平安证券的模式就不可能专门养几个人,不干活”。因此,三分之二的质控和内核人员仍来自投行核心业务骨干,只是在有项目利益冲突时,必须做出一定的回避安排。
(综合《理财周报》、《第一财经日报》、《华夏时报》、《证券时报》等媒体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