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列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而对于城市居民来说,百姓最敏感、最关注的物价无疑是手中的“菜篮子”了。“农民卖菜难,居民买菜贵”似乎已成为农民和市民的共同难题,而据调查,菜价往往在进入流通市场后的“最后一公里”涨价最狠,涨幅高者甚至超过50%。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雨润集团董事局主席祝义材认为,平抑菜价的关键,在于治理和打通“最后一公里”。
祝义材分析说,造成“最后一公里”菜价猛涨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仍然以各地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四个环节,其中包括从农户到产地批发市场、从产地到销地的运输、再从销地的批发市场到零售终端共四个环节,中间会发生包装费、燃油费、市场管理费、运费、进场费、摊位费等各类费用,最终体现在终端就是菜价的大幅上扬。
同时,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经营分散、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导致了农产品在途时间长,在途损耗严重。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的在途损耗率在25%至30%,而发达国家一般控制在5%以下,美国更是控制在1%至2%的低水平。居高不下的在途损耗必然会提高物流成本。这种流通模式不仅中间加价环节过多,而且流通效率低下。据统计,我国蔬菜零售价格中有1/2至2/3来源于流通环节。农产品物流效率低下是造成菜价高企的重要原因。
其次,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增值税抵扣政策并没有完全落实,各地农产品收购发票不统一,无法实现跨区抵扣,致使增值税抵扣政策执行困难,增加了销售终端特别是连锁企业的税收负担,致使超市的蔬菜价格始终比农贸市场高,这一政策层面的原因进一步推高了城市菜价。
还有在微观层面上,因为“农超对接”不畅导致农民直接进城卖菜,由于农民本身在城市生活成本高、社会保障匮乏,为了养家糊口,只能在零售环节对蔬菜加价;此外,在不少城市,流通环节过于复杂,部分经营者垄断市场、操纵价格,也是蔬菜及其他农产品价格走势怪异的原因所在。
祝义材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卖菜难、买菜贵”的难题,应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从全局角度进行战略规划与布局,在政策予以倾斜和支持。国家应加大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化的农副产品物流项目,完善农副产品供应链体系,做强农副产品物流产业。地方政府应降低外地农副产品交易的门槛,实行税费减免,对大型物流企业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为此,祝义材建议在大型城市建立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在交易方式和供需管理等方面全面创新,实现跨时间交易、跨地区配送,把城市农产品消费半径从百公里提高到千公里,使之不再依赖于近郊农田。同时加强“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