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增速首超城市居民
2011-01-21   作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字号

    最新数据似乎显示,中国劳动力成本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公布的数据,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既高于同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的实际增速,也高于10.3%的GDP年增速。
  这种情况上一次出现,是在27年前,即1981-1983年间,那是农村改革初期硕果累累的年代。
  对于这一27年来首次出现的变化,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当天将其解释为“民生显著改善”的表现。
  而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的解读则是: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步结束,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成本型通胀开始显现。
  面对成本型通胀,货币和财政的紧缩政策都不会有效,“唯一的办法,是机器更多地代替员工,加快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祝宝良说。
  而由此引发的中国经济的连锁式巨变,将在未来十年间势不可挡地释放出来。

  人口红利迎来“刘易斯拐点”?

  “这是中国剩余劳动力开始消失、人口红利趋于结束、出现刘易斯拐点的信号。”
  农民收入增速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并远远超过经济增速,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是近30年来第一次。这让人回想起改革之初那个“在希望的田野上”的黄金年代。
  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1981年全国农民平均每人收入为223元,比上年增长16.8%。同年城镇人均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为463元,去掉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8%。
  当年工农业总产值为7490亿元,比上年增长4.5%。
  中国社科院农业所研究员李国祥将此归功于80年代初期农村的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同时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也使得农民收入增加很快。
  而时隔27年后重现的这一幕,则有很大不同。
  “这一次,农民的收入快速增加,除了农产品价格涨幅比较快的因素外,与农民打工的工资收入快速增加有关。而后者是决定性因素。”李国祥说。
  国家统计局20日公布的数据是: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7.9%,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1.0%,转移性收入增长13.8%。
  农民工资收入快速增长的背后,酝酿着影响更深远的变局。
  “农民工收入快速增加,是中国剩余劳动力开始消失、人口红利趋于结束、出现刘易斯拐点的信号。”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的蔡昉此前曾提出这一看法。
  李国祥对此的评价是,2008年也一度出现过农民收入增速超过城市居民的情况,但当时主要是经济危机导致城市部分居民收入下降。2010年的这种情况是不是昙花一现,能否延续,还需要观察,进而确证这是不是人口红利结束的拐点。
  “但中国劳动力正在告别无限供给,逐步走向短缺是无疑的。”他说。

  农民增收引发通胀转型?

  李国祥们在北京的结论,远在万里之外的李新忠有切身感受。
  在新疆建设兵团石河子某团效力的李新忠,去年打算从内地招收100多名农民工进行棉花采摘,最后只招到10个人。
  “采摘棉花的工钱不断上升,但已经吸引不到更多的人,因为河南、陕西的农民在本地打工能挣到更高的收入,不需要再辛苦出远门。”李新忠说。
  新疆棉花协会的王艳平佐证了这一点。他介绍说,2010年新疆采棉工200万人,实际只找到了一半人。尽管每采摘1公斤棉花的价格为1.8元,比2009年的1.2元/公斤上涨了50%。”
  类似的情况,李国祥在东北和南方调查时也有发现——雇佣农民插秧的费用,已经涨到1天200元。雇人种植蔬菜的报酬也在增加。
  “像种菜这类工种很难由机器来干,这是农民工工资不断上升的原因。”李国祥认为。
  这一切势必会传导到农产品价格上。根据李国祥的研究,近年的农产品价格上升中,一半因素缘于劳动力成本上升。
  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志明看来,当经济进入结构调整期,劳动力成本提升将推动物价上行,资源品价格的上调将直接导致居住类和交通通信类价格的上涨。
  这符合祝宝良的判断——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未来五年可能是中国物价涨幅比较高的时期。“‘十二五’期间物价涨幅可能达到4%甚至更高,而经济增速会从‘十一五’的11%下降到9%左右。”
  可以相比较的是,“十五”时期,GDP增速是10%左右,物价涨幅是2%左右;“十一五”时期,GDP是11%左右,物价是3%左右。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变动。祝宝良认为,过去物价上涨,往往是经济高速增长,产生需求推动型通胀。而现在的趋势是物价涨幅上升、经济增速下降,这就是由于工资成本上升导致的成本推动型通胀。

  “机器代替人”的时代来临?

  成本型通胀时代的到来,将引发连锁式的深层变化。
  “对付新的通胀形势,紧缩政策毫无效果。”祝宝良说,唯一办法是提升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更多地采用机器来代替人工,同时那些低工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进行升级。经济增长要更多地依赖居民消费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不是对低端产业的投资。
  这也涉及到整个宏观调控的转型。比如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是大幅减税以增加居民收入,而不是大量增加项目投资。
  但也有学者持略有不同的看法。陆志明就认为,目前的通胀可能仍然是混合型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只是其中一个表现。
  中信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诸建芳则强调,在短期内中国的劳动力供给仍然是丰富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会被淘汰,产业升级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一切的前提是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而低端的加工工业有上亿的农民工就业,如果把这部分产业关闭掉了,农民工工资收入就很难维持快速增长的局面。”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农民工讨薪需要制度给力 2011-01-11
· 城市化:被征地农民暴富后的空虚 2011-01-05
· 专家:农村土地收益应更多进农民口袋 2011-01-05
· 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农民自发保护生态 2010-12-31
· 吉林开辟“绿色通道”助农民工维护劳动报酬权益 2010-12-24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梅新育:解决失衡何须太心急·[思想]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关键在政府转型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