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仅10%的村庄道路硬化到实现所有自然村道路硬化、从仅5%的村庄有公厕到村村有公厕、从少数村庄有电视信号到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从“出门摸黑”到路灯照亮所有村寨……近年来,云南省开远市探索以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模式,从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三农”财政投入力度,不但实现了村容整洁美丽,还让农民与城市居民同等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财政投入实现城乡对等
开远市曾是一个城乡差距很大的地区,2005年开远城市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1.7万多元,是当年农民年均收入的6倍,且农村各项事业均落后于城市。
开远市市委书记李存贵告诉记者,市里经过调研发现,导致城乡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财政投入不对等,很多地方财政投入“爱城不爱乡”。为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困难问题,开远市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2006年以来,市财政为新农村、特别是水电路等农村薄弱环节建设投入近10亿元,实现了对农村投入和城市投入的“平分秋色”。
开远市还把城建投资机制引入农村,创新农村投融资载体,成立新农村建设投资公司等,通过市场运作和社会筹资等多渠道融资,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目前已融资1亿元投入新农村水利、道路等建设。同时,加大力度实施小额信贷扶持政策,3年累计投放农村产业贴息贷款近1亿元。此外,开远市还启动乡村旅游开发,吸引资本流向农村,吸引城里居民到农村消费,促进农民增收。
开远还采取“整市推进、全面突破”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搞一村一点,也不搞一乡一片,而是整市推动,整体突破,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将有限资金用于最薄弱环节
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开远市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至2008年累计投入新农村道路建设资金2.6亿元,2008年实现所有通自然村道路硬化;2007年在云南全省率先基本解决全市剩余139个自然村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前8年解决全市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到2008年末,安装路灯7250盏,实现村庄夜晚全面亮化,路灯电费不用村民出,纳入市级财政预算。
开远市崩打村委会是个苗族村寨,曾是开远市最贫困村子之一。一些村民说,原来村民卖农产品用牛车拉到市区要花2个多小时,现在水泥路通了,开车只要半个小时。市政府给村里装了几十盏路灯,灯光照亮了这个以前“一到晚上出门就摸黑”的苗族村寨。
开远市还投入大量财政用于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目前,开远市城乡医疗实行“同比例报销”,而且在报销额度还向农村倾斜,市民最高每人可报10万元,而农民每人最高可报15万元。崩打村卫生室医生罗美芬告诉记者,这个村寨农民都参加新农合,农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可以直接报销一半。
在教育方面,开远市今年全面普及农村学前教育,2008年一次性排除全市农村中小学危房,安排专项资金资助农村家庭贫困的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和大中专学习,并建立从幼儿到博士生就读奖励机制。
开远市每年还投入资金在农村建篮球场、足球场、文化活动室等。鼓励村委会组建文艺演出队,每年每个村委会由市财政补助文艺活动经费5000元,如今有近800支农村文艺队活跃在开远城乡。
同时,开远市加快实施农村低保,目前农村低保覆盖率已达36%。对农村70岁以上无固定收入的老年人实施生活补助。实施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制定和出台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
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社会保障措施使开远市农村发生了较大变化,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就学难、用电难、洗澡难、如厕难等影响农民生活的十四个难题得到解决,开远农村群众基本上能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激励农民发挥主体作用
地方政府在建设新农村中既不能当“甩手掌柜”,也不能“一手包办”。开远市在完成政策保障、规划布局、财政投入后,也重视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积极性。
首先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群众在实践中探索。在确定建设内容时,由各村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通过民主议事确定,并实行奖勤罚懒政策,对群众积极性高、建设成效较好的村庄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丰富建设内容,使之成为“示范村”,而对“等、靠、要”思想严重的村庄则不予扶持,激发群众主体性。
第二,在资金扶持方面,将部分财政补助资金变为物资(水泥)补助和贷款贴息。2006年,开远市通过10万吨的水泥补助,带动农民投入2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今年,开远市放贷新农村建设资金2.23亿元,支持全市铺开新农村建设。开远市每年还投入培训资金100万元开展新型农民培训,3年共举办培训班300余期,培训农民10万多人次。
第三,开远积极推动建立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引导扶持发展水果、蔬菜、生猪等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据开远市副市长杨泓介绍,开远市442个自然村目前已有14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记者在老燕子村了解到,2008年,这个村组建了优质稻合作社,村民当年比原来增加收入300多元。
开远市市委书记李存贵说,开远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来,全市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全市城镇化率平均以每年2个百分点的速度在推进,城乡差距进一步缩短。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665元,比上年增长11.6%。“美丽村庄建设”取得新进展,442个自然村村容村貌巨变,开始呈现“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画中”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