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CPI数据与通胀感受的落差
2010-11-17   作者:傅勇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老百姓从自身感受出发,质疑官方CPI(消费物价指数)的真实性,可谓由来已久,最近这种质疑有所升级。有社科院的学者利用自己的计算认为,在过去五年中,通过人为调整方式,CPI大约被系统低估了7%。统计局官员随后在官方网站上撰文给予反驳。
  可以预见,统计局这篇不足1000字的网文不足以打消既有的种种疑虑,“质疑-澄清”的游戏还会继续。
  对CPI数据的普遍猜疑,无疑将会放大社会对通胀的恐慌,而这会加大管理通胀预期的难度。一段时间以来,各类商品价格上涨的消息通过许多途径快速传播,社会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有关通胀的主观判断。当随后公布的统计数据与主观感受不一致时,就产生CPI被人为调低的结论,并推断之所以要调低通胀率,就是防止通胀失控,这反而加剧了通胀上升的心理作用。
  当前,大家对真实的通胀心里都有一杆秤,当统计局数据与自身感受出现明显反差时,人们大多会选择相信后者,这使得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我们认为,与严谨的科学研究一样,统计局的大多数数据应该是任何其他人可以重复其过程得到的。问题是,这个过程必须交代清楚。统计局认为,造成学者们的推断与实际数据不符的重要原因是,统计局每五年会调整一次“商品篮子”,而每年则根据城乡居民12万户消费调查资料及相关资料调整一次权数。问题是,统计局并没有及时公布CPI各项构成的权数调整的情况,以及调整的依据,这就使得别人无法重复统计局得出CPI数据的过程,大家也就只能按照各种假定推断CPI的真实性。当出现两种数据不一致,大家就认为存在人为调整CPI的痕迹。而这又导致统计局的不满,统计局会认为大家没按照它的方法编制CPI,当然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如果统计局做不到过程公开,那么这种质疑将会不断上演。对此种争论,我们并不陌生,在今年8月,有学者就灰色收入的问题与统计局之间出现了一次更直接的对话。这次对话以统计局最终保持沉默而告终,留下诸多遗憾。
  CPI数据要想缩小与老百姓感受的落差,必须在统计方法和过程上增加透明度,取得大家的信任。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变革给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种挑战在成熟经济体是不存在的。这意味着统计数据出现某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所难免,同时也表明,统计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解读CPI 物价还会涨多久? 2010-11-12
· 别在既定的CPI目标上纠缠不休 2010-11-12
· CPI再创新高 控通胀需使三招 2010-11-12
· 明年上半年CPI或在5%以上运行 2010-11-12
· CPI涨4.4% 未来通胀形势严峻 2010-11-12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观点擂台:“金本位”复辟?·[思想]央行官员经济学家展望十二五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