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CPI发布前夜 统计局论战社科院
2010-11-11   作者:记者 汤白露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字号

    国家统计局官员庞晓林:CPI不是用模型推算出来的

  ◎数学模型只是一种分析研究工具,不适宜直接用来生产统计数据。报告作者在没有分析其所使用模型可能存在的缺陷,而将其中不能解释的因素归咎于 “人为调整”,是不负责任的。
  ◎价格指数的计算公式有很多种,报告作者采用纯粹的拉氏公式,利用不够完整的资料来评估CPI数据,不做说明并对外发布,是不够严谨的。

  社科院研究员徐奇渊:CPI是风动还是帆动

  ◎通过2006年1月到2010年5月的月度CPI数据,根据国际上流行的权重分析计算公式,对5年来一共53个月度数据进行了回归估算。通过这种计算得出了-7.35%这个数值。
  ◎在连续53个月的CPI价格指数变化中,这个-7.35%的变化值无法用8个分项指数及其权重进行解释。因此,这个-7.35%的变化值可以被视为人为调整的痕迹。

  抢在发布10月经济数据的前夜,11月10日晚上21:38,国家统计局网站刊登了一篇充满“火药”的辩论文章。
  这篇文章署名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副司长庞晓林,其矛头直指社科院的一份关于CPI的研究报告。
  11月9日,社科院研究员徐奇渊发表报告《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该报告指出,“2006年以来的5年间,通过人为的调整,CPI大约被系统地低估了7%。”
  这一结论甫一发布,立即引起各界密集讨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社科院获得了这份报告的全文。
  与庞晓林的观点一致,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个人对这一结论并不赞同,社科院通过何种计算方法得出了-7%的数值,值得商榷。”

  统计局文章火药味十足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网站获悉,庞晓林的这篇署名文章主题为 《CPI不是用模型推算出来的》。
  “我们认真研究了徐先生的文章,认为媒体报道的结论是主观推断,与事实不符。”庞晓林在文中称。对于通过数学模型推算出来“被低估7%”的结论,仅仅是一家之言,并非主流专家学者们的共识。
  “国家统计局官员发表署名文章,直接辩驳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这是一种很罕见的行为。所以,足见其重要性。”在采访中,有关学者对记者表示。
  在这篇署名文章中,庞晓林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辩驳。其一,数学模型只是一种分析研究工具,不适宜直接用来生产统计数据。目前,统计部门编制和发布的价格指数有着严谨的编制工作程序和科学的制度方法,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原始数据是采用定人定时定点派人直接采集的,是真实可信的,是能够反映市场物价变动及其变动趋势的。
  报告作者在不能解释自身模型推算结论的情况下,没有分析其所使用模型可能存在的缺陷,而将其中不能解释的因素归咎于“人为调整”,是不负责任的。
  其二,价格指数的计算公式有很多种,既有拉氏公式,也有派氏公式,还有理想公式。用拉氏公式计算价格指数存在着高估的倾向,而用派氏公式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同样的基础数据,利用两种不同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异。
  我国价格指数编制也正如报告中所说每5年调整一次 “商品篮子”,每年则根据城乡居民12万户消费调查资料及相关资料调整一次权数。
  庞晓林直接指出,“报告作者采用纯粹的拉氏公式,利用不够完整的资料来评估CPI数据,作为一项科研工作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对研究结论的局限性不做必要的说明并对外发布,是不够严谨的。”

  “-7%”如何计算出来?

  社科院的报告包括四方面核心内容:1)城镇储户对物价水平的满意度指数处于历史低谷,最低点达到21%左右;2)居民的主观感受侧重于环比数据,而统计局公布的是同比数据;3)2006年以来的5年间,CPI大约被系统地低估了7%;4)建议统计局对CPI的分类指标所占的权重进行调整。
  那么,上述报告是如何计算出来这一个数值的呢?
  该报告的执笔人徐奇渊分两个步骤论证计算得出了“-7%”这个数值。第一步,徐奇渊论证了与固定权重的CPI相比,官方公布的CPI存在低估。
  他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01年基期的CPI分类权重数据:食品占34%,烟酒及用品4%,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6%,医疗保健10%,交通通信10%,娱乐教育文化14%,居住13%。然后使用这个固定的权重,结合官方公布的各月CPI8个分类价格指数,得到一个固定权重的CPI价格指数。最后把官方公布的CPI指数减去这个固定权重的CPI指数,就得到了2001年至2010年的各月差值。
  分析这些月度差值,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2001年~2006年,波动幅度较小;但是在2007年~2009年期间,差值长期落入负值区间。根据这一特点,该报告得出结论,与固定权重的CPI指数相比,官方公布的CPI存在低估。
  在第二个步骤的计算中,该报告则计算出2006年1月到2010年5月,这个差值累计为-7.35%。徐奇渊通过采样这一时间段的月度CPI数据,根据国际上流行的权重分析计算公式,对5年来一共53个月度数据进行了回归估算。通过这种计算得出了-7.35%这个数值。
  报告认为,在连续53个月的CPI价格指数变化中,这个-7.35%的变化值无法用8个分项指数及其权重进行解释。因此,这个-7.35%的变化值可以被视为人为调整的痕迹。也就是说,这53个月以来,通过这种调整方式,CPI被系统低估了大约7%。

  官员、学者提出质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国家统计局的物价数据都是经过严格的蹲点调查得到的第一手数据,然后进行加权计算出来的。而报告中采取回归的推导方法,试图还原历史数据,这很明显违反了统计学的基本常识。
  他指出,不能根据官方公布的53个月度数据,然后套用国际上流行的权重分析方法,这样计算出来的数值往往脱离了客观环境,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复旦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表示,如果把我国的CPI与美国的CPI或者南非国家的CPI进行对比,根本不存在低估的现象。原因在于,美国早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因而美国劳工部在计算CPI指数时,降低了食品价格的权重,而增加了居住价格的权重。而在我国,还是采取最早源于2001年的基期权重进行分类统计,把食品价格的权重放得太高。
  孙立坚说,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在于,统计局应该更加客观合理地重新分配8个分类指标及其权重,甚至可以将分类指标扩大到10个。
  在采访中,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社科院的这种推导方法,存在明显的失误,并不可取。”
  叶青还说,“预计从明年1月开始,统计局将采纳新的分类权重指标进行CPI统计,并尽量纠正目前存在的一些偏差与问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承认CPI超标,求真务实的开始 2010-11-11
· 经济数据今发布各方预测CPI或破4% 2010-11-11
· CPI“超支”呼唤政府让利 2010-11-11
· CPI失真会干扰经济正常运行 2010-11-11
· 周望军:全年CPI或高于3% 2010-11-10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观点擂台:谁是“柴油荒”的祸首?·[思想]陈晓彬:货币战未必真打起来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