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旱后涝”之年,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各级农业及相关部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力保全年粮食产量不减。全年计划粮食产量1150万吨。 从去年7月至今年4月,贵州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夏、秋、冬、春四季连旱,造成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1个先后出现特重旱情。入汛后,全省先后出现20余次较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过程,北部、东北部地区发生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据贵州省农业委员会统计,特大干旱造成农作物受灾2181万亩,绝收700万亩,夏粮总减产72万吨;局地洪涝导致全省467万亩农作物受灾,预计秋粮损失25.5万吨;7月至8月期间,局地持续高温伏旱致全省383万亩农作物受灾,预计秋粮损失23.9万吨。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吴承斌说,干旱造成贵州种植业损失超过70亿元,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全省小麦、油菜损失约14亿元,扣除因马铃薯价格上涨而增收的部分,仅此三项,预计全省农民收入减少约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减少约20元。 为了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确保秋粮种植面积,贵州省及时落实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3.25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8000万元等,采取“抗旱保苗保春耕”、扩大播种面积、提高“科技含量”等措施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力保实现全年粮食总产量不减。 吴承斌说,按照“小季损失大季补”的思路,针对受旱绝收的地块,科学规划进行改种、补种,引导缺水打田的农户进行“水改旱”,改种玉米、荞子、蔬菜等作物;同时还引导群众扩大杂粮种植面积100万亩,按照平均亩产600斤计算,可增加粮食产量30万吨。 贵州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研究员朱怡给记者算账说,贵州今年实施的粮食高产创建、粮食增产工程等项目,以及玉米地膜覆盖、水稻旱育稀植等技术的推广,一定程度上可增加粮食产量,弥补灾害损失。1000万亩粮食增产工程,按亩均增产40公斤计算,预计可增加粮食产量40万吨;51万亩的粮食高产创建工程,按亩均增产25公斤计算,预计可增加粮食产量1.275万吨;农业部专项资金支持的地膜玉米覆盖技术的广泛应用,预计可增加粮食产量1万吨以上,仅此三项预计可增加粮食产量42.275万吨。 “夏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20%左右,通过扩大播种面积和几项重点项目工程的实施,预计可增加粮食产量72.275万吨左右,另外今年还扩大了马铃薯种植面积,如果后期不发生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全年1150万吨的粮食产量有望实现。”吴承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