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三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由长春大成集团利用玉米为原料制作的服装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资料图片 |
位于全球黄金玉米带上的吉林省,被誉为“铁杆庄稼”的玉米却一度成为吉林人的“包袱”--“储不下、运不出、用不了”。1996年,以玉米深加工为主业的长春大成集团应运而生,不但化解了多年来困扰吉林省的卖粮难问题,而且迅速崛起成为国内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并跻身全球三大玉米深加工企业行列。
如今的长春大成集团,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了从深加工向精加工、从原料单一化向多元化、从技术引进向技术输出、引领石油化工向植物化工四个“历史性转变”,化“危”为“机”开辟出崭新发展局面,不仅带动吉林省粮食深加工产业成为吉林省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而且为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深加工”向“精加工”转变
在长春大成集团的会议室里,记者看到一棵硕果满枝的“大成玉米树”:树的底部是玉米种植基地;树干包括玉米淀粉、麸质粉、纤维饲料和玉米油;树冠是玉米精深加工产品,包括变性淀粉、淀粉糖、生物质化工醇等八大类产品。
据了解,大成集团从1996年创立就提出,不能走单纯的产能扩张之路,必须不断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把玉米深加工发展成一个真正的黄金产业。到目前已发展为国内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集团,年加工玉米300万吨,产品主要有淀粉糖、氨基酸、生物基化工醇、变性淀粉、蛋白及纤维饲料等几大系列一百多个产品,是世界最大的赖氨酸供应商,在生物发酵、生物化工及非粮原料多元化上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仅次于美国IDM和嘉吉公司,是综合实力全球排名第三的玉米精深加工企业集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困扰东北广大干部群众的“东北现象”至今还让很多人记忆犹新。特别是作为我国第一玉米大省的吉林,更出现了玉米“储不下、运不出、用不了”的尴尬局面,成为名副其实的粮食大省、财政穷省。长春大成集团董事长徐周闻说,玉米深加工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限制初加工产品的生产,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引领行业向产业高端转移。他说:“我们的淀粉生产已经2年没有扩大规模,2009年5月份前,行业不景气加工一吨淀粉亏损500元,我们基本不再生产淀粉,而是从山东购买淀粉,自己主要生产下游产品,向精加工要效益。”
记者采访发现,大成集团拥有目前全世界最先进、产业链最长的玉米深加工企业群,十多个企业通过看不见的地下管道彼此相连,上游企业的产品通过地下管道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下流企业作为生产原料,玉米完全被吃干榨净,产品附加值从2倍、5倍到8倍、10倍,甚至几十倍,同时省去了许多干燥、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使产品成本处于全行业最低的水平。大成集团总经理办公室主任王永安说:“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上半年,玉米深加工全行业亏损,我们仍然实现了赢利,主要就是产业链条长,加工成本低,产品附加值高。”
业内专家认为,大成集团立足自主研发,走精深加工的路子,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向精深加工要效益,指明了玉米深加工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为全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典范。
从原料“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2008年,占全球玉米产量一半的美国实施了新能源法案,大量的玉米被用来生产燃料乙醇,引发了全世界对粮食安全的热议,我国以玉米为原料的深加工企业也遭遇了原料瓶颈的制约。特别是饲料用粮的逐步增加,玉米逐渐由过剩变成供需平衡,遇有自然灾害等风险,甚至发生与人争粮现象。
大成集团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开辟原料“多元化”新路,糖蜜的利用在发酵产品获得成功,秸秆制糖也取得重大突破,可有效替代玉米生产化工醇。专家认为,伴随国内玉米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张,整体玉米供求形势已经开始发生微妙变化,近两年来吉林省玉米加工企业经常发生因原料紧张而导致减产、停产现象,大成集团在原料“多元化”方面的有益尝试,使全行业对未来的发展看到了曙光,实现了有效的原料替代,产业未来的发展才有了出路。
普通秸秆制糖技术,特别是利用秸秆制作乙醇等,糖的利用率低,资源消耗大,生产成本高,难以实现大工业生产。大成集团技术总监褚腊林说,他们自主研发的用秸秆制糖生产化工醇技术,含糖量占总量的57%,即两吨玉米秆可制成一吨多糖,其成本相当于玉米糖的成本。
褚腊林给记者算了笔账:玉米籽粒与玉米秸秆的成本比为1:1.6,全国每年玉米产量1.6亿吨左右,秸秆产量约2.6亿吨,如果把秸秆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全国农民可增收1560亿元,增收比例高达67%,又可带动玉米秸秆的收集、运输和加工制糖业的发展,有力支持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目前小试已经成功,正在进行中试,预计年底前能够建厂。”他说:“我们率先实现了从玉米原料平台向多糖原料平台的转变,为企业发展找到了更为广阔的原料空间。”
从“技术引进”向“技术输出”转变
前些年,我国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多数是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一无人才、二无技术,没办法只能花大价钱从国外引进,还经常抬不起头来。徐周闻带头创办的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当初就采取了全套引进策略,从生产工艺到机器设备到软件包全部从国外引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涉及一些关键技术时,外国公司却明确表态:多少钱都不卖。十年前,他们与全球较大的一家企业谈技术合作,跑到上海去,等好几天,人家最后只给五分钟时间,而且坚决不同意将技术拿到中国来。
大成集团从创立伊始,每年投入科研经费1亿余元,先后建立了一个设计研究院、四个独资或控股的研究所以及多个合作研究单位,常年聘请7位国外知名专家立足自主研发,到目前很多技术已经取得世界领先优势。褚腊林介绍说,6年前,外国人垄断赖氨酸生产技术,我国赖氨酸90%依赖进口,外国人以每吨6万元的高价卖给我们的饲料企业。“大成人自主研发,培养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效优良的新菌种,开发出世界首创的65%赖氨酸新产品。”他说:“目前,全球赖氨酸总量100万吨,大成就有60万吨,占60%,有权制订标准,左右全球市场价格。”
作为高效饲料必需的添加剂,大成的赖氨酸以先进的技术降低成本,过去五六万元一吨的赖氨酸现在还不到1.5万元,有力支持了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徐周闻回忆说,在2008年底一次会议上,全省养殖行业150多人集体给他鞠躬,他们认为由于大成赖氨酸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全国的养殖业,全国饲料行业发展至少提速10年。
“科技创新、自主研发”不但支撑了大成集团的发展,也让他们有了和外国大公司叫板的实力。两年多来,有着近百年赖氨酸生产史的日本“味之素”公司,一直在美国及欧洲多国因知识产权问题起诉大成,形势四面楚歌,大成一方面立足自主创新,另一方面积极应对挑战,最终在美国“337”调查中把对方的专利打成了无效,是中国企业在“337调查”中全面胜诉的第一家。
褚腊林说:“我们培育出的赖氨酸新菌种,每一个基因都打上了大成的烙印,由于掌握了全球领先的技术,也令外国同行刮目相看。”据他介绍,美国嘉吉公司总裁、可口可乐公司全球副总裁、韩国希杰公司总裁等多家世界500强公司高管都专程到大成集团考察洽谈。如今,不少外国企业想用高价买他们的技术,有的要求合资在外国建厂,大成集团不用投资一分钱,只需承担建设和培训任务,就可并占有一定的技术股份。
专家认为,技术问题,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大成集团自主研发多项技术取得世界领先优势,是奠定其今天在世界玉米加工行业有一席之地的关键因素,企业要发展,行业要进步,就必须有技术做支撑,大成立足自主研发加强技术创新也值得国内同行借鉴。
从“石油化工”向“植物化工”转变
吉林省经济专家宋冬林认为,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资源,其资源的有限性已成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重大隐患。大成集团利用生物质资源开发替代石油的化工产品,生产出的植物化工醇受到世界很多大公司的广泛欢迎,层次更高、战略意义更大,“植物化工”的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率先引领全行业发展思路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玉米地正在“长”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
大成集团植物化工醇,从催化剂研发、生产,到工业化的工艺技术、核心设备制造,均是自主创新,自主研发专利技术。产品有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等,不但可以替代石油产品,而且有石油产品不具备的优点,是一种新型的化工材料。王永安说:“植物化工醇有许多石油基化工醇不可比拟的优点,原料可再生,生产过程中低排放,清洁环保,符合当前世界发展潮流。”据他介绍,大成植物化工醇产品,以其绿色环保的特点,受到国外多家著名大公司的青睐,如今大成的产品不愁卖,各地经销商都抢着要货。美国宝洁公司月用丙二醇2000吨,美国AOC公司月用1500吨,广泛用于生产汽车风挡玻璃、内饰材料、保险杠等;美国杜邦公司用作可降解纤维聚酯;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用于生产可乐瓶……
据了解,为了替代石油生产植物化工醇,大成集团从本世纪初就开始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自主创新,探索以玉米、薯类、秸秆等可再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生产化工醇产品。2004年建成了2万吨的中试厂;2007年建成了世界首座也是唯一一座年产20万吨的大规模生产厂,2008年10月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全面验收,并取得多项技术进步,单厂产能也由20万吨提高到40万吨,产品供不应求。目前,他们正在全力建设兴隆山百万吨化工醇生产基地,预计2011年上半年投产。
宋冬林等专家认为,大成集团植物化工醇的出现,以可再生资源有效替代了石油等资源,不仅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生产出绿色环保产品,符合新时期发展方向,将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由石油化工向植物化工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