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公司再次面临亏损的局面以及大众的评判与质疑,恐怕是无可避免的事情了。
根据美联储当地时间8月31日宣布,批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投)持有摩根士丹利10%的可转股权单位转为拥有投票权的普通股。从当初协定的每股48.07美元的转股价格和当前每股约25美元的摩根士丹利股份对比来看,两年的投资,中投在摩根士丹利的投资亏损现在看来可能成定局,浮亏金额约9亿美元。 作为以外汇储备为资本运营的国有独资公司,中投肩负着2000亿外储保值增值任务和社会责任。然而,自2007年成立以来,中投在海外投资的战绩实在说不上出彩,在投资黑石、投资大摩,乃至在投资相关债券投资上,可以说是“屡战屡败”。 对此,除了质问的声音外,许多人都报以祝福和同情的目光,因为中投的运营而生着实有点生不逢时,成立不久就遭遇金融风暴。 但不管是“生不逢时”,还是市场风云的变幻莫测,都难以说服与解答人们心中的疑惑。有业内人士提出质疑,难道中投公司在拥有国有财产进行投资权力的同时,就不用承担相应的投资责任?作为肩负着2000亿外汇储备保值增值任务的中投,屡战屡败的海外投资行为,到底有没有一个问责机制?
“出生在兵荒马乱之时”
可能许多投资者还深刻地记得,早在2003年底,中央汇金投资管理公司成立。该公司成立以后,先后用600亿美元外汇储备向中行、建行和工行注资,助力国有银行的股改上市。在当时,这一举动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实际上,动用外汇储备注资银行在各国并不常见,因此,各界争论扑面而至。 但许多人不曾了解的是,正是这一举动刺激了中国如何运用巨额外汇储备的巨大想象空间。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投公司雏形开始显山露水。 时至2007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定调成立中投公司。9月29日,中投正式揭牌,注册资本金2000亿美元。可用于境外投资的实际资金总额大约在730亿~930亿美元之间,目的是拓展外汇运用渠道和方式,提高国家外汇资产经营收益。 中投公司的应运而生让国人大为鼓舞,中国终于诞生了一家世界级的投资公司。然而,中投似乎有点生不逢时,成立不久就遭遇金融风暴。 在人们还未来得及反应之时,中投公司海外首笔投资即告失利的消息即高调见诸国内外各大媒体。 当时,针对中投海外失利的消息,市场各方纷纷表示:“中投生不逢时,赶上了金融危机。”多数市场人士用“宽容”的理解方式表达了对中投公司的默默支持。 但也有专家针对中投的屡战屡败传递出了质疑声。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的专家曾刚公开表示,中投之所以屡战屡败,不可否认中投自身也存在问题,它在决策上似乎太快了。“一般的国际类似投资机构,刚刚成立的一段时间不会有所行动,而是要先对市场形势进行研究,同时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和机制等,但是,中投甚至还没正式挂牌就急忙出手,这不能不说行动有些过于仓促。” 所谓未正式挂牌就急忙出手,也就是上述文中提到的,在2007年6月,中投公司未及成立之时,中投公司以每股29.605美元的价格买入国际PE大鳄黑石集团首批9.9%无表决权的股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