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首页 >> 世界
跨国公司:经济扩张之外的其他角色
2010-09-02   作者:新华社世研中心研究员 李长久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不久前,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举办的“新时期美国问题研究:方向与路径”学术研讨会上,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教授提出:“加强对美国跨国公司的研究。美国政治与市场紧密相连,美国的跨国公司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为美国积累财富并‘藏富于民’的角色,而且也承担着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甚至‘输出民主’的义务。美国跨国公司如何调整国内与国际的平衡,值得我们关注。”笔者就此问题采访几位著名经济学家并进行调研,学者们独到的看法和建议值得引起有关部门的深思……

    跨国公司从未失去民族和国家色彩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前所长李琮在《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综论》一书中指出:“诚然,当代大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是全球性的或国际性的,但进一步深入追究,则会发现,它们的‘根基’仍然在它们的国家,也就不能说是没有国籍,甚至失去了任何民族和国家色彩。”

  中美贸易顺差被高估一半

  2010年6月8日,法国《费加罗报》刊登让—皮埃尔·罗班题为《世贸组织认为中美贸易顺差被高估一半》的文章介绍:在维也纳举行国际贸易统计改革研讨会期间,5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亚历杭德罗·哈拉指出:“按照世贸组织的说法,‘一台进入美国的ipad平板电脑的平均成本大约为290美元,但中国的含量只占海关登记的商业价值的5%。而其中的大部分电子元件是从韩国、日本和美国进口的。电池则是一家日本企业在香港制造。’”
  现在,贸易实际上越来越少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而是越来越多地在参与同一世界生产链的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因此,认为中国以290美元向美国出售一台ipad平板电脑是不对的。因为这台平板电脑的生产附加值只有14.5美元。在大大有利于跨国公司和其他分散生产的因特网时代,“XX制造”的概念已经过时了。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据此得出结论说:“比之建立在增值基础上的评估方法,使用传统的贸易方法等于将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高估约30%,如果把进出口区域(像香港)全都包括在内,这个比率甚至会超过50%。”

  真正的全球化公司很少

  多数国外学者和评论家们,也不同意把大跨国公司看作是全球化公司。例如,英国《经济学家》周刊1997年11月一期载文认为,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世界资本、货物和服务等流通的主力,但“没有几家公司是真正的全球化公司,即使人们最熟悉的已经家喻户晓的公司也是如此。”2001年3月英国《金融时报》载文评论:“最近的证据表明,人们长期以来预测将出现的全球化公司仍旧是一个遥远的现象,而那些已经为这一目标作出努力的公司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美国摩根士丹利集团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2007年发表题为《危险的滑坡》的文章指出:“过去十年,中国全球出口总额超过60%的增长是由所谓的外国投资企业(主要是在中国的子公司)创造的,中国的出口商到底是谁?似乎不像是中国的本土公司,而更像是西方公司。”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康荣平研究员2005年发表题为《无母国型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发展的新现象》的文章指出:迄今为止,全世界绝大多数跨国公司是有‘国籍’的,或者说是有其母国的。文章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终于产生了“无母国型跨国公司”,最具典型性的就是LNM集团。LNM集团成立于1995年,注册在卢森堡,公司的总部在伦敦,创办人L·米塔尔是印度移民。
  在全球500强中,所谓LNM集团这样的“无母国型跨国公司”没有几家。大量事实说明,跨国公司生产和销售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这些跨国公司仍是有国籍的。波音以前是国产比率最高的飞机制造商,在20世纪50年代,波音707飞机只有约2%的零部件是在国外生产的,而波音787飞机是波音公司在全世界外包生产程度最高的机型。按价值计算,波音公司本身只负责生产大约10%,其余的生产是由40家合作伙伴提供的。波音公司正在采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赞扬的做法:从分工中获得利润。波音787并不是完全由美国制造的,但是,它是美国在技术和全球制造方面创新的产物。因此,波音公司仍是美国公司。

  从未淡化意识形态

  西方国家对外投资和转让技术特别是对外企并购本国重要企业从未淡化意识形态。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已经开放的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已在21个产业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而在每个产业排名前五位的企业几乎都被外资控制。美国两家公司参与山西煤层气资源开发面积达606平方公里,美国允许中资企业到美国如此大的地区参与开发矿藏资源吗?中海油公司有条件地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却被美国拒之门外。
  2008至2009学年,到美国的外国留学生达671616人,其中中国留学生98510人,比上学年增加21%,占全球留美学生总数的14.4%。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的80%,北京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的76%去了美国。美国《科学》杂志称之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而美国对中国转让技术却严加控制。据中国海关统计,从2001年到2008年,中国自美国进口高技术产品在中国进口高技术产品总额中所占比重,从18.3%降至6.9%。2010年3月21日,商务部长陈德铭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时介绍:“美国三次对中国实行限制,最近2007年把中国单独列出来,对中国增加了几十个品种的出口限制,比如说航空航天等应用技术,还有很多零部件我们想买都买不到。”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原副会长周世俭指出,美国是否向中国转让技术充满着意识形态。据美联社2010年8月9日报道,美国前隐形轰炸机工程师努希尔·戈瓦迪亚被指责曾在2003年到2005年间多次前往中国,为设计巡航导弹提供帮助。美国联邦陪审团裁定戈瓦迪亚犯有向中国出售军事机密罪。自2005年10月以来一直被拘留的戈瓦迪亚将于11月接受审判,届时他将面临终身监禁。
  通过对比,即使站在中间立场,也能得出客观结论。因此,不加区别,不分是非,笼统地提出“应当去意识形态化”,是不公正的。

  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情况下利用外资外企

  自中国提出“两税统一”,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来,西方跨国公司不仅抱怨而且对中国施加压力。2010年1月,美国计算机等19家企业团体联合致函美国国务卿、财政部长、司法部长、商务部长以及美国贸易代表,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自主创新相关政策施压。如专利及标准化政策、反垄断政策及税收政策,将对依靠创新的美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造成障碍。
  中国一直不断改善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环境,所谓许多跨国外资公司正“逐渐被挤出中国市场”是毫无根据的。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在“未来三到五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产品市场。”从两三年前外资就开始收购中国半导体企业,而2010年上半年并购记录表明,外资继续加速布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迹象愈加明显。
  主要发达国家既大量对外投资又大量引进外资,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借鉴这些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和措施。

  (一)制定《外国投资与国家经济安全法》

  2007年7月26日,经美国国会通过,时任总统布什正式签署了《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旨在进一步强化对外国公司投资美国资产的审查和限制。
  2005年,法国政府宣布博彩业、保险业等11个产业为保护产业,在2006年又将家乐福等20家大公司列为保护企业,反对外资企业并购。英国《金融时报》曾透露,美国百事可乐公司拟并购达能公司。虽然仅是传闻,法国上下却掀起了“达能保卫战”。
  我国是大豆的故乡,但是,大豆市场的70%已被外国控制,已经到“确保国产大豆30%市场份额”的地步,而外资企业已控制中国75%以上油脂市场,他们凭借诸多优势,不仅已经完成对原料加工、品牌、渠道和供应的绝对控制权,而且足以让上游种植业大部分破产。
  一些专家学者建议人大制定《外国投资与国家经济安全法》,明确哪些重要战略产业和相关市场要严加保护;哪些产业和相关市场允许外资参与但不能控制或垄断;哪些产业和相关市场允许外资企业并购或垄断。

  (二)修订和完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美国早在1933年就制定了《购买美国产品法》,要求联邦政府采购要购买本国产品,即在美国生产的、增值达到50%以上的产品,进口零部件组装的产品不算本国产品。
  2009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的总额达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与“购买美国产品”有关的1640条款规定,在“不违背美国对国际协定承诺”的前提下,经济刺激计划支持的工程项目必须使用“国产”的钢铁和其他制成品。所谓美国的“国际协定承诺”,就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成员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享受“豁免权”;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政府采购协议》(GPA),欧盟,日本,韩国等WTO成员享受“优待”。但是,“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非政府采购协议成员则分不到一杯羹。”
  从国际上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国家来看,购买国货已经成为这些国家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评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2010《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的文章中指出,“白皮书”的基本论点是:中国政府在政府采购货物或服务时不应区分“本国”和“外国”。众所周知,区分“本国”和“外国”并非中国的“专利”,去年出台的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中就有“购买美国货”的条款。中国美国商会提出,在中国各级政府采购活动中,将在华外资企业的产品作为“本国货物”。倪光南指出,如果中国也沿用美国的“50%增值标准”,那么,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在华投资生产的大多数进口零部件组装商品,是不能作为“中国货”的。
  2010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公司总裁王凤英指出,并不是所有在中国制造的汽车都可称“中国车”。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国车”进行概念设定。她认为,自主品牌应该占到乘用车市场份额的70%以上,这样才能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汽车强国。
  一些专家建议修订和完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首先要界定什么是本国产品;其次,政府采购重点应采购本国产品;第三,要鼓励广大消费者支持本国品牌,热爱本国品牌和积极购买本国产品。

  (三)加强宏观监督

  南开大学葛顺奇教授2010年8月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的文章分析:目前,我国国内的资产和市场大约1/3已被外资控制。根据对全国七万家制造业规模以上外资企业的经营绩效分析,2000年到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在华所制造的财富和增值逐年大幅度增长。在财富分配上,雇员工资年均上涨11%,政府税收年均增长25%,外资企业净所得年均增长36%。
  2010年8月10日,《国际商报》举行座谈会,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宋泓指出,改革开放30年以来,外资所提供的技术、管理和国外市场对国内的帮助越来越有限,中国引资进入了平等对待各市场主体的阶段。特别是外商投资的独资化倾向日趋明显。基于这些变化,我们既要继续有效利用外资,又要对外资谋求垄断和超额利润的行为加强宏观监管。
  美国在1998年已确立外资审查和监管制度,并逐步形成由财政部长牵头,成员包括国务卿、国防部长、商务部长、国土安全部长等12人组成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各成员领导其所在部门,就外国资本并购美国企业在国家安全方面产生的影响,与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其他成员共同开展审查和监管。德国《公司法》规定,外资企业在收购德国企业25%或50%以上股权或表决权时,必须报告联邦卡特尔局,当外资企业收购可能导致德国市场被外企垄断或控制时,这种收购将被禁止。默克尔表示,德国将把如何监控外资并购德国资产列为今后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日本对外投资大大超过引进外资,但仍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外资并购日本企业或品牌。日本设有一个专门行政委员会,根据《禁止垄断法》、《外国投资法》和《外汇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监控外资并购日本企业或品牌;日本法院对外资并购有权发出停止令;日本行业协会,也是干预外资并购的强大力量。
  一些专家建议,我国应成立“中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加强对引资和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或品牌的集中统一监管,减少引资过程中发生腐败案件;有效利用外资;防止重大装备制造业和其他重要产业被外资控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自“两税合一”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外资继续增加。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前七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583.54亿美元,同比增长20.65%,其中7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69.24亿美元,同比增长29.2%。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对全球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从2010年到2012年,在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区依次排列的19个国家中,中国仍名列前茅。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只要有利可图,跨国公司将继续扩大在华投资,而加强宏观监管,有利于实现互补互利。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启示

  1、妥善处理引进与创新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都从原始创新开始,能够引进的技术要积极引进,关键是要处理好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的工业技术比欧美国家落后约20年。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日本引进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但重点放在自主创新,引进技术与消化和创新开支之比为1:10,实现引进一代、提高一代、创新一代。据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1982年3月调查,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43种工业产品的183项主要技术指标中,日本超过美国的占29%,赶上美国的占32%,不及美国的占39%。这就是说,经过50年代的引进,60年代的消化吸收和70年代的自主创新,日本仅用30年的时间,不仅弥补了与欧美的技术差距,而且实现了赶超欧美的目标,跻身于创新型国家之列,成为世界第二大科技大国。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探索“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并在1992年正式提出“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与日本不同的是,我们把重点放在引进技术上,引进技术与创新开支之比为1:0.078,计算机领域为100:1。我国虽然让出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也引进大量一般技术,但是未能引进多少高新技术。科技部2003年发布的《技术预测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调查报告指出,在218个技术项目中,中国只有一项居领先地位,有27项与领先国家处于同等水平。

  2、从贴牌走向自主品牌

  2005年6月,商务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扶持出口名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战略目标是,争取到2010年,有40%以上的出口企业拥有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20%;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自主知名品牌,每个地区、每个行业都有能够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出口品牌,但是这些目标都难以实现。
  美国《商业周刊》和国际品牌公司历年公布的全球品牌百强中,迄今没有一家中国公司榜上有名,2010年6月1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100强中只有八个亚洲品牌入围,且全部来自日本和韩国。
  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8月7日介绍,从玩具到服装,从小家电到钢铁产品,许多中国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全球总产量的半壁江山,几乎每小时就能向全球输出价值一亿美元的“中国制造”。但“炫目”的数字背后,确是难掩的品牌窘境。在国际产业链利润的“V”字形曲线里,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大量中国产品处于曲线底部,即加工和制造。处于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大概在20%至25%之间,而底部加工制造的利润率只有5%。工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出口产品中,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指出:“品牌缺失已经成为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一个坎儿。”

  3、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一些企业家表示:引狼入室、与狼共舞、超越群狼。几十年来,中国一些企业的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
  总体上比较,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滞后,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部政策与体制改革司司长梅永红2010年7月8日在《科技日报》发表题为《中国科技发展的几个战略命题》的文章中指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仍然是困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特别是那些体量庞大的垄断性国有企业在创新动力和能力上仍然举足不前。据美国学者乔治?吉尔博研究,中国大中型企业在技术本土化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到其设备总开支的10%,反映出对技术创新的极度漠视。
  2010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指出:“以市场换技术”只是一厢情愿。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是引不进、买不到的,我国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要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跨国公司青睐北京高端住宅租金上涨 2010-07-30
· 跨国公司抢登中国调结构“战车” 2010-07-29
· 《华尔街日报》:中国汇改将使跨国公司受益 2010-06-29
· 跨国公司撤离中国是一种假象 2010-06-29
· 中国贸易顺差跨国公司贡献大 2010-04-21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动荡时代的世界经济将走向何方·[思想频道]张五常:储蓄与投资不是两回事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