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首页 >> 国内
[博客]稳粮价需要稳货币
2010-07-21   作者:胡锋  来源:经济参考报
 

    6月中旬以来,小麦收购价一路攀升,国内粮价开始了新的一轮上涨,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寻找原因时,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今年参与政策性收购主体的增多,特别是中粮、华粮等国资巨头的加入以及以益海嘉里为代表的外资企业进军中国粮食收购市场,竞争性收购导致了粮食价格的上涨。
  但是,收购主体的增多并不必然导致粮价上涨,正如需求上升并不必然导致价格上涨。任何时候,脱离供给谈需求,或者撇开需求谈供给,都是片面和不合适的。其实,小麦需求上升,但是小麦供给也是上升的,在这种情况下,因收购主体增加导致的需求增加就不一定是价格上涨的真正原因。
  在提到收购主体增加、收购市场竞争激烈的同时,农民惜售也是经常提及的原因。那么,在小麦连续7年丰收,收购价格已经大幅高于去年的情况下,农民为什么还要惜售呢?答案在于通胀。也许粮价的上涨足以弥补生产成本的上涨,并让农民的种粮收益高于去年,但是这并不足以让农民满意。
  从两方面予以解释。第一,农民卖出粮食获得的是货币收入,由于通胀导致货币贬值,这增加的收入可能不足以抵消货币购买力的丧失,表现为农民的绝对处境反而变差了。当然,现实看,当前通胀侵蚀的货币购买力并没有完全抵消粮价上涨带来的货币收入增加,农民还是可以从粮价的上升获得绝对的好处。因此,通胀导致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是一个相对次要的原因。接下来说的第二个原因才是关键性的。
  在经济学看来,一项行为是否具有经济效率取决于收益和机会成本的比较。只有收益大于机会成本的行为,才是有经济效率的行为。今年以来,各地纷纷上调了最低工资,制造业工资也普遍有较大幅度上涨。这样的话,打工收益增加的幅度大幅高于因粮价上涨而导致种粮收益增加的幅度。也就是说,种粮的机会成本突然增加了很多,在种粮收益增幅有限的情况下,农民选择种粮的行为是越来越缺乏经济效率的。这就倒逼农民寄希望于通过惜售来进一步抬高粮价来获取一定程度的弥补。这才是在粮价上涨、种粮收入提高的情况下,农民仍对粮价不满意的关键原因。
  这又和通胀有什么关系呢?很简单,最低工资、制造业工资的普遍提升也是拜通胀所赐。有人说,制造业工资的大幅提升标志着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终结。我们不这样看。在房价居高不下、城市生活成本显著上升的情况下,工人的实际工资在下降,加薪仅仅是避免了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
  上面的分析清楚地揭示了通胀对粮价的影响。它侵蚀了农民种粮所得,让种粮收益打了一个折扣,逼迫农民以更高的价格售粮挽回损失;它迫使制造业提升工资,从而提高了种粮的机会成本,给粮价上涨以直接的动力。这就是在粮食持续增产、连年丰收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仍然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因此,稳粮价需要稳通胀,而通胀从根本上则是货币发行过多的结果,因而,归根结底,稳粮价需要稳货币。
  一般而言,粮价上涨对生产者有利,对消费者则不利。价格上涨是供求本身作用的结果,还是仅仅是货币本身价值变动的结果,情况大为不同。如果是货币贬值的结果,那么这种上涨固然对消费者不利,但是生产者也未必能从中捞到什么好处,顶多只能从涨价中挽回部分损失罢了。 (本栏目稿件只反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国内供求不支持粮价大幅波动 2010-07-20
· 基本面利多粮价 关注政策变化 2010-07-15
· 应对高粮价需探明深层原因 2010-07-14
· 粮价上涨1%会使CPI上涨0.3% 2010-07-14
· 大粮商产能扩张竞赛推高粮价 2010-07-12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田立:两大投行顶不上一条章鱼?·[思想频道]政策性金融 “配角”一样出彩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