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前期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叠加效应的显现,货币市场流动性自5月中旬以来持续吃紧,长期作为资金拆出方的国有商业银行饱尝了“钱紧”的痛苦,截至6月底这一现象已暴露无遗——据WIND统计显示,6月1日至29日,国有商业银行累计在银行间市场拆入资金10658.9454亿元;而在此前5个月中,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全部是资金净拆出。在银行“揽储大战”再度重现的同时,市场相传将全面放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成了银行系统资金面抒困的一个重要渠道。
需求 资产证券化推行时机已成熟
记者了解到,我国在信贷资产证券化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试点:2005年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建行和国开行据此分别发行了MBS和ABS,2007年浦发、工行、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等机构也发行了部分证券化产品。“但次贷危机的出现显然阻断了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步伐,直到2009年,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逐渐凸显,银行普遍要求放开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增加资本充足率,缓解资产期限错配问题,提高资本效率,同时社会各界对进一步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也表示出了很高热情——从当前的形势看,大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时机已经成熟。”一位接近央行的市场观察人士对记者说。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在这个时候若全面放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最可能的原因还是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对中国银行业的压力。据悉,全国性商业银行在资金市场上的角色从净拆出方到净拆入方的转变,显示出5月中下旬以来银行系统资金面整体旱情之严重。“我们既需要风险资产的刚性增加以匹配8%的经济增长目标,又要维持资本充足率不变,现在我们的银行采取的办法就是充实自己的资本,从市场上筹资或者自己内部积累。”他认为,如果假定没有针对分母的办法,在未来几年内单独依靠分子(资本金)是不够的,然而,继续扩大筹资又会挤占其他企业的融资渠道,在此背景下,能够相对缓解风险资本快速刚性扩张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应声而出。 “除此以外,此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天量放贷也是信贷资产证券化推出的一个重要原因。”鲁政委表示,在此轮危机中,我国信贷快速膨胀,不仅总量扩大,期限结构的不匹配也进一步加剧——即贷款期限都过长。为了缓解上述矛盾,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信贷资产证券化显然是一个较好选择。 “外汇占款比重的下滑、资本充足率达标要求是信贷资产证券化放行的短期因素,长期因素是市场对直接融资渠道和投资品增加的必然要求。”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种风险相对较小的良好投资品,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扩大更多的是一种“水到渠成”。接近央行的观察人士指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近代金融创新的重要代表,曾一度被视为各国金融行业实现快速发展的不二法门,但随着全球金融海啸的出现,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内的全部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前景都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事实上,信贷资产证券化本身只是一种金融手段,背后附着了收益与风险的转移,无所谓好坏,它对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如何设计和使用。美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过快,使用过于泛滥,而监管又严重缺位,成为了助推次贷危机的帮凶,但这并不能抹杀信贷资产证券化之于金融体系创新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