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批掌管航线和航班时刻资源的航空高管相继落马,审计署前不久发布的财务收支审计公告,也揭示了中航、东航、南航财务黑洞的冰山一角。网民纷纷发表评论,认为民航业高管的集体腐败源于没有公平的竞争。
航线腐败暴露体制问题
国内航线腐败也许是中国民航业最大的黑洞。有这样的黑洞存在,中国老百姓怎么可能享受价格合理的航空服务呢?所有腐败成本,最后都进入机票价格,由全体人民买单。 网民余人月指出,民航系统发生腐败并不奇怪,却比其他行业的腐败更令人揪心,这是因为民航业与食品、药品行业一样,属人命关天的领域,不能不让人为之警惕。 这次航线寻租腐败,暴露出的管理体制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航班资源分配权更加集中,不利于监管,灰色交易的结果是,市场营销与服务做得再好也没用,有实力的公司可能会被吃透潜规则者淘汰出局,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因航线寻租,最终胜出的航空公司,也要平白多出几百万到几千万元的“交易”成本,一些大型的民航公司每家每年用于航线交易的费用至少达数亿元。这些成本最终要通过经营来消化,为保证利润,要么挤压维修费用或人力成本,要么在其他方面补回来,实际上都会间接削减安全系数,增加飞行风险。
腐败源于没有公平竞争
南方网网友马红漫说,在民航业内,上游资源配置的行政垄断和下游终端的市场化竞争同时并存,民航体制长期难以理顺,腐败滋生无从避免。以此观之,反腐风暴固然能够彰显民意、惩戒贪官,但并未切中顽疾的“七寸”,对民航业管理体制进行彻底变革才是根本之策。 对民航业内公司而言,航线和时刻资源直接关乎客流量和最终收益,这两者的配置权则收归主管部门所有。而目前市场上的航空公司众多,更加凸显黄金航线和时刻的稀缺性。因此,民航公司之间的竞争最终演绎为对“关键人物”的公关争夺战,各种寻租行为层出不穷,而“航权协调费”恰恰就是管制者的管制租金。这一现象已然成为了民航业内的潜规则,也是让诸多高官在此次反腐风暴中接连落马的主因所在。 他说,只要包括航线、时刻等航空资源的行政垄断决策局面得不到彻底革新,围绕航空业的各项革新举措就仅仅是止于表面,毫无切实绩效可言。航空业巨大的资金流量与暗箱操作的资源配置方式,为各种寻租铺设了温床。打破行政弊病的要害在于,真正公平地向所有企业开放市场准入、公开透明地推进航线招标、公平合理地分配财政救济资金。随着民营航空公司的壮大,“小政府”格局就会自然呈现,而无需纪检部门过度操心监管了。
折射国企管理巨大漏洞
红网网友谭浩俊说,一个航线资源的分配,就存在这么多的漏洞,就有这么多的空子可钻,如果其他方面再存在漏洞,那么,国有企业还怎么可能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呢?更重要的,此类问题,不仅在航空业,在铁路等垄断企业同样存在,很多铁路货物运输的运力分配、线路安排等,也常常需要利用各种不规范手段、支付各种不规范费用,甚至行贿受贿等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源。 因此,民航发生的这起腐败案件,决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整个国有企业现状的反映。如果困扰国有企业的管理机制不创新、运行机制不规范、管理漏洞不堵上,那么,各种腐败问题就无法得到根本控制。而国有企业要想真正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他认为,尤需引起高度关注的是,由于国有企业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下决心改变的态度,不仅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难以提高,也直接影响了民间投资者参与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信心,使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力难以提升、结构难以优化、增长方式难以改变。这才是更加可怕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