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需根治
    2009-11-02    作者:张敬伟    来源:证券时报
    据媒体报道,在今年中央预算安排的重大公共投资项目中,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截至8月底仅完成投资的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
  在金融危机笼罩下的扩大投资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却出现“蜗牛”速度。据统计,今年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全国共需投入1676亿元,其中,中央投入493亿元,占29.4%;地方配套1183亿元,占70.6%。但结果尴尬,原因在于一些地方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和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准备不足,可能难以完成今年的建设计划。显然,地方缺乏投入热情,而背后的主因是权力对保障性住房没有兴趣,将之视作了鸡肋。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民心工程,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可是,几年搞下来,“民心工程”往往变成了“民愤工程”。一方面,兴建保障性住房政不仅无法像商品房那样有高额卖地款可得,反而要倒贴进不菲的配套资金。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分配不公,本来是公平调节剂的保障性住房成为滋生新的不公平的催化剂。经适房如此,廉租房也问题一堆,要么租金不廉;要么是房源不好,设施不齐,地理位置不佳,令人不满。
  顾名思义,经适房的内涵就是经济适用,如果既不经济又不适合居住,还导致了新的社会不公。这样的经适房建设就失去了其良好的初衷,最后成为社会舆论、社会公众联合声讨的靶子。甚至连经济学家也不甘寂寞,深度介入其中,引发经适房存续更大的困扰,譬如经济学家茅于轼就发出廉租房不建厕所以防止富人“惦记”的声音。
  众说纷纭中,其实众人都在“器”的层面循环打转,没有触及“道”的根本。经适房出现的所有问题,其实都出在管理上,就决策理念而言,中央保障民生安居的政策绝对没有任何问题,但到执行层面就变了味,不是掺杂了私心杂念,就是缺乏对无房户的从灵魂深处的尊重和关心,变成一种嗟来之食的点缀。不仅权力如此,经济学家不设厕所的观点也同样充满精英漠视草根群体的孤傲。从管理方式上而言,保障房建设从征地、建设、上访到适合人群的遴选、公示,都没有曝晒在阳光下,因此出现全流程的发霉、腐败也就不可避免,最终带来民怨鼎沸。从社会后果看,既然保障性住房无利可图,又不好监管,加上舆论挞伐和民意征讨,最后管理者索性采取鸵鸟政策,延缓进度,甚至终止建设。当权力把保障性住房当做麻烦、负担和鸡肋的时候,激情退却,变成蜗牛化的踯躅而行。
  在房价畸高、众多民众望房兴叹的现实下,保障性住房建设不能缓行,而应加快进度。当然,保障性住房必须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关键是做到信息公开、分配公平。还有就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固然和商品房有所区别,但也要确保民生安居,而不能简而化之、恶而劣之,把政策性保障变成了权力性施舍,使住进此类房型的弱势群体有被歧视和边缘化的挫折感。权力、开发商、经济学家、大众舆论对此均应有深刻的反思,对无房的弱势群体应有起码的人格尊重。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