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例个案看奥巴马救楼市之错位
    2009-02-24    袁晓明    来源:上海证券报

  把赌注下在楼市的上涨上,去买那种价格远远超出支付能力的住房,而贷款银行又把那么多的贷款借给收入与支出不相称的人,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借贷双方都做出了错误决定。所以,据最新的民意调查,有一半以上的美国人认为奥巴马的救助楼市方案实际是在奖励不良行为,惩罚按规矩行事的人,这不仅会继续损坏美国经济,而且违背公平的道德准则。
  在签署了7800亿美元的救市法律以后,奥巴马总统又急急忙忙出台了拯救房屋贷款的方案,原计划动用联邦政府500亿美元的资金去拯救房市,2月18日宣布时,500亿变成了750亿。奥巴马的救济方案意在帮助900万房主,为他们重新制定一个还款方案,让他们留住自己的房子,不被银行把房子收走。
  就在奥巴马公布方案但救济申请书还没有发下去的时候,美国各大媒体已经公布了一些被救济对象的情况,有两位来自纽约的房主尤其引起了公众的注意。
  也是在2月18日,《纽约每日新闻》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年前,40岁的电脑技术员Marlo Saab 买下了56万美元的房子,当时他没有支付任何本金,Saab 的年薪为8万美元。过去三年里,Saab一直都按月支付房屋贷款,并且还重新装修了房子,每年还花费1万美元送两个孩子去就读私立学校。但最近Saab 有些挺不住了,他已经欠了信用卡公司7万美元,不得不从亲戚朋友那借钱,左右腾挪才能凑足房子月供贷款。很清楚,Saab如此依赖信用卡公司的高利贷(利息20%)以及亲戚朋友的慷慨,实在是对付不了多久的。眼看着Saab 就快支付不了房子贷款的月供了,Saab 的房子就将要被银行收走。在奥巴马公布了房市救助方案后,Saab对《纽约每日新闻》说:“奥巴马总统的方案给了我希望”。
  次日,《纽约邮报》讲述了另一个的故事:在2006年美国房市最高潮的时候,Mohammed Khoda 购买了价值70万美元的住房,这位来自印度的移民说:“我们的梦想就是在纽约拥有一所房子”。Khoda申请了两家银行的贷款,一家贷款利率为7.2%,另一家贷款为10%,每月Khoda需要支付5200美元。Khoda有一个房客,他支付2800美元,Khoda还需要支付另外的2400美元,但有些时候,Khoda的房客不能支付。Khoda有自己的小生意,年净收入为45000美元。Khoda说,他已经有一年没有向银行支付贷款月供了,Khoda现在就盼着能够申请得到奥巴马方案的资助。
  Saab与Khoda的故事有些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收入只允许购买25万、20万的房子。一般来讲,住房的价格不能超过家庭年收入的3倍,而Saab购买住房的总价达到了他年收入的7倍,而Khoda所购买的住房价格则超过他年收入的10倍以上。大大超出的正常比例。更需要指出的是,Saab并没有像许多华人那样,为了早一点支付完房子贷款,在各方面节省开支,而且Saab还不愿享受美国公立学校的免费教育,宁可花钱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不错,美国有许多住房拥有者由于失去工作等原因支付不了房贷而陷入窘境,但Saab与Khoda不一样,他们原本就不该去买那种价格远远超出他们支付能力的住房,而从贷款银行一方来讲,贷款银行根本就不该把那么多的贷款借给收入与支出不相称的Saab等人。毫无疑问,从一开始,借贷两方就都做出了错误决定。
  按奥巴马政府的说法,房市救助方案意在帮助全美900万房主,我们并不知道这中间具体到底有多少如Saab那样的房主,但从次级贷款危机爆发的时间来看,Saab式的人物不会少,因为一年多前失业率极低的时候,许多仍然有工作的房主已无力支付月供,那些房主并非是因为失去工作而无力支付,而是因为他们与Saab犯了同样的错误,都把赌注下在楼市的上涨上,以为在适当的时候把价格上涨的房子卖出去,就能获得房子增值所带来的利润,而那些贷款银行则因为可以把贷款合同卖给国家支持的中心银行,根本就不管贷款人是否能供得起房子。前几年,在美国经常可以看到“不查信用、不查收入”的房屋贷款广告,贷款银行把钱放出去,把贷款合同卖出去就获得了利益。
  在奥巴马政府看来,这750亿美元方案是在做善事,但根据最新的民意调查,却有一半以上的美国人认为奥巴马的救助方案实际是在奖励不良行为。Saab等不量力而行的房主正是这样的例证。而更糟糕的是,因为白宫出台这样的救助方案,一些本来能够支付月供的房主也会乘机搭便车。奥巴马的方案有意无意又在惩罚那些按时支付月供的房主,因为这750亿需要从纳税人那里来,也包括那些规规矩矩的房主。
  身处目前经济衰退的艰难时世,政府的确需要采取措施帮助处于苦难中的人,但如此奖励不良行为,惩罚按规矩行事的救济方案,不仅会继续损坏美国经济,而且是违背公平的道德准则,哪里有奥巴马所许诺的社会公平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