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与银监会的调查,对资金入市起到了扼制作用。有关方面未雨绸缪是正确的,我们应坚决避免银行重蹈巨额坏账覆辙,否则将是中国经济不可承受之重。
中国经济好坏取决于生产效率能否提高。有助于提高效率、提升诚信的办法都可以尝试,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应直击本质,而舍弃旁支。 如果有确切的证据显示,中国企业的生产效率正在提高,资源的大面积错配得到纠正,即便欧洲、日本市场再糟,我们同样能够对中国经济抱持乐观的态度。如果我们只看到信贷的增长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投放,就无法持乐观态度,那只说明此前政府与民间的积蓄甚多,说明未来产生的信用风险规模,而无法说明中国企业效率正在改善。 中国经济有两大症结亟需解决:一是资源的大规模错配;二是企业效率的提高。 信贷扩张最可怕的是信用风险的增加。信贷市场在挤出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从此轮信贷增长来看,我国的资金主要流向了大国企、大项目和票据融资,而票据融资主要也是大企业,具有国家信用担保的大型企业是此轮扩张政策的获利者。对于工行所说的该行50%以上的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笔者持怀疑态度。 银监会严密监控坏账是正确之举,这样可以反逼银行回归市场的正确路径。国企的国家信用担保,是产生上一轮中国大型金融机构坏账的渊薮,现在银行有可能重蹈覆辙。信贷扩张是正确的,否则大批金融机构可能在短期内发生问题,但在新增贷款中,必须遵循市场化原则与风险可控原则,使信贷资金才能配置到高效的企业,否则数年之后,我们将看到新旧坏账同时发作的失控局面。 政府有必要明确,大型企业信贷剥离国家信用,同时对于大型项目进行严密监控,确保不再为行政性不良贷款买单。不仅如此,还应鼓励允许各地中小金融机构与大型金融机构展开竞争,内部竞争保持市场活力,是保证金融效率、保证金融主导权不落于他人之手的惟一办法。 笔者赞成中国大力发展债权市场,因为清晰的债权债务关系,适用于信用尚不发达的市场,也可以降低监管的成本。发展市场化的信贷市场,使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起到源头活水的作用,如果用复杂的资产关系,会让中小投资者莫名其妙地成为买单者。 所谓中国必须追随华尔街金融创新的步伐,实行资产证券化是行不通的。资产证券化需要长期的金融文化,严厉的失信制裁措施,以及最终的法律救济渠道。而在我国,这些基本条件尚不具备。在资产错配的情况下,资产证券化市场越大,资产配置的效率也就越低,甚至成为负效率。在此轮股市震荡中,真正有资金可以在股市搅起波澜的,先是民间资金,而后是那些能够获得信贷与票据融资的大企业。希望国企此轮并购重组、注入优质资产能够名符其实,这样才能解决资本市场重要的估值瓶颈。 幸运的是,在外汇储备上,我国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宜之路。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的资源性企业逆势扩张之举十分显眼——中铝收购力拓18%的股权交易如火如荼;中国五矿以总价约17亿美元收购OZMinerals所有已发行股份;2月17日晚,俄罗斯与中国签署了俄方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能源协议,俄罗斯的石油公司将用长期原油供应3亿吨石油,换取250亿美元贷款;有关部门在研究从外汇储备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海外能源勘探开发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石油企业获取海外资源。 这明显的是国家外汇储备战略在发生新一轮调整。第一轮调整是通过建立中投公司作为主权基金,进行金融资产的投资,到目前为止投资折戟沉沙;第二轮就是目前展开的资源收购,这些企业都获得了银行巨额贷款,溢价收购,志在必得。虽然从目前来看,中国收购这些资源有溢价过高之嫌,但从长远来看,处于工业化关键时期的中国,资源短缺是最严重的瓶颈之一,目前的收购是打通瓶颈的国家战略。 虽然经济阵痛将漫长而持久,但高效而独立的游戏规则一旦建立,则经济复苏是可期之事。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经被国企不良生态破坏严重,金融市场理应秉持独立操守。高效与企业的高效是正循环,如果金融市场化,则企业必定往市场化之路上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