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十几天,也就是1月20日,美国当选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就要宣誓登上总统宝座了。 然而,摆在新总统面前的却是“经济环境急剧恶化,美国面临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据新华社消息披露,奥巴马的经济团队认为,如果缺乏有效干预,美国就业市场可能在09年继续减少300万至400万个就业岗位,失业率将超过9%。作为对该问题的回应,奥巴马和拜登(副总统)把仍未出炉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新增就业或帮助拯救的就业岗位目标由250万增加到300万个。 在欧美等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国家,失业率指标一向是市场最为敏感的月度经济指标,甚至被称为所有经济指标的“皇冠上的明珠”。透过失业率数字的变化,可以清楚看出整体经济状况的好坏。去年爆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让美国经济受到“百年不遇”的重创,而危机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失业率迅速上升。 看来,布什总统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在阻止就业状况恶化方面并未起到明显的作用。奥巴马还未正式上台,便已感到相当大的就业压力。设法增加就业岗位,以扭转就业困局,理应成为新经济刺激计划的重点所在。 美国如此,世界其他地方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报道,受金融危机冲击比较严重的英国,近期接连发生企业破产或大幅裁员事件。研究机构警告说,2009年将有约60万英国人面临失业,在英国经济出现好转之前,失业总人数可能达到100万左右。为此,英国首相布朗1月4日表示,作为英国政府一系列“抗经济衰退”措施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将提前投入100亿英镑的资金用于公共项目,以创造多达1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 就业与救市,看起来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现实生活中,两者其实是密不可分的一个问题。相对经济走出低谷,努力改善就业环境要显得更加迫切。因为,就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切身利益。那些原本朝九晚五、凭工薪吃饭的人,就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失去了工作与收入来源,生活无着,前途渺茫。燃眉之急,便是尽快找到一份工作。 但就业岗位严重僧多粥少,让失业人员重新“上岗”阻力重重。前不久上海到英美等国招聘高级金融人才,原本计划在纽约接待四五百人,不料仅仅一上午就有1000多人到场,就业之难由此可见一斑。如何尽快制造新的就业岗位,已成为摆在“救市”者面前的当务之急。 由此,不少人提起曾经帮助西方国家走出经济危机的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和其“挖坑理论”。凯恩斯在1936年所写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讲到: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这叫创造就业机会。因为挖坑时需要发铁锹,生产铁锹和钢铁的企业都开工了;工人有了工资,食品消费也都有了。等把坑填上时,还得发铁锹,还得发工资。意思是说,当经济危机时,政府应该用“看得见的手”,让经济摆脱萧条(摘自《推开宏观之窗》)。 再来看美英等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其大部分政府投资用于公路、道路、桥梁的建设,这显然是受“挖坑理论”的影响。虽然就目前的经济状况来说,搞基础设施建设似乎有点远水难解近渴,但这些“坑”并不是白挖的,短期内可以有效增加就业岗位,还有助带动消费市场的重新启动,从而促使经济复苏。 联想到我国的经济情况,尽管基本面尚可,但就业同样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如何“挖”出更多的“坑”,以缓解越来越沉重的就业难,对各级政府来说都是一种不小的考验。不过,市场环境不同,在别处灵验的凯恩斯就业药方,是否一定也能在我们这里显“灵”,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从已经公布的信息看,目前政府投资基建的规模不算小,但究竟能增加多少个实在的就业岗位,似乎还是个未知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