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直指经济通货双紧缩
    2008-11-27    作者:傅勇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央行大幅放松货币的鞋子终于落地,并且,还不是一只。并且,此番降息力度达到了市场上的最乐观预期: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下调1.08个百分点,创下11年来最大降幅。

  当经济和通货紧缩判断成立后,大幅降息只是时间问题。如果说央行此前表现相对谨慎的话,那么现在央行给出了坚定的回答。过去两三个月,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次贷危机已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并正在吞噬全球实体经济的肌体。世界银行将中国经济2009年的增长率大幅调低至7.5%;统计局昨日发布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也显示,10月经济下滑明显。此外,在CPI和PPI大幅下降、物价形势由通胀压力匀速退化成通缩担忧之后,货币政策更大幅度的放松势在必行。
  人们会说,当经济和通货紧缩时,降息将因流动性陷阱而失灵。但问题是,我们还远未到达这一时刻。流动性陷阱只有在利率降到“0”附近才会出现,而在此之前,降息是必然的选择,也是成本最小的政策工具。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央行还幸运地拥有相当大的降息空间。这同时也意味着降息之路还没有走到尽头,甚至可以预期,年底之前,央行还有可能继续降息。相比而言,鉴于货币政策通常长达6个月的时滞,越早降息,效果将越好。这一点房贷按揭者应该有直观感受,贷款利率通常要到下一年才做集中调整。
  大幅降息不仅能体现决策层的坚定立场,提振市场信心,还能切实降低保增长的成本,增加启动内需的政策效率。从中央到地方,规模庞大的投资项目正在火速上马,这些资金除了少量预算内外财政资金投入外,其他融资的成本均取决于利率高低,这些融资来源包括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发行国债。社会投资也是一样。当央行取消了年初设定的信贷规模后,信贷增速不增反降,显示出银行的慎贷和实际贷款需求的下降,降低贷款成本社会资金才更容易被带动起来。
  央行抛下的鞋子不仅仅是降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信号是,央行动用了所有的基础性货币政策工具,即在下调基准利率的同时,还大幅下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这“三率”是货币政策的三大基本工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商业银行有更多的资金可用于自由放贷,下调再贴现率意味着商业银行可以更低的成本用商业票据向央行融资。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甚至下调了2个百分点,而再贴现利率下调了1.35个百分点。央行的这些举措实际上是在将流动性自上而下地推向市场。今年以来,M2、M1增速不断下滑,M1增速的下降尤其剧烈。在货币投放保持稳定的背景下,货币供给的明显下降,显示出货币乘数的下降和信贷活动的减少。
  央行可以通过上述做法把成本更低的资金下放到商业银行,但商业银行却没有把流动性推向市场的义务,除非央行还能够同时降低它们这么做的风险。央行部分做到了这一点,其手段就是降低再贷款利率。在我国,再贷款即指央行向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贷款。金融机构通常不愿向央行申请再贷款,但再贷款利率具有显著的风向标作用,降低再贷款率则表示央行鼓励商业银行实行更加积极的贷款运作,再贷款利率的降低也确实能够减少商业银行因此而造成的头寸不足。央行对金融机构的支持态度也有助于增加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在国内外市场风波的影响下,国内银行间市场已出现过临时性紊乱,央行最后贷款人角色定位还应进一步凸显。
  货币政策虽然不能强迫牛低头饮水,但它却可以把牛引到水边。如果确实存在让经济摆脱过度紧缩并避免硬着陆的机会,那么空前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力度让我们相信,我们并没有浪费这些机会。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