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专家热议扩大内需:增加投资减轻税负
让百姓有钱可花
    2008-11-14    本报记者:方烨    来源:经济参考报

  11月9日,在广西柳城县凉水山农场,游人在硕果累累的桔树间观光。 当日,2008广西(柳城)生态蜜桔文化节暨新农村科技大集开幕,吸引众多游人前往观光采购,助农增收。新华社发(李斌 摄)

    编者按: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加深,近日,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有关专家提出,扩大内需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一头连着国计,一头牵着民生,我们应当借此机会推进各项改革,细化加大投资、刺激消费的举措,真正达到解近忧、保民生、谋长远的目的。

  迟福林:把扩大内需同改革结合

  “与以往相比,当前中国改革面临的经济社会矛盾更为突出复杂,扩大内需成为新阶段改革发展的现实压力和重大任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对记者说。
  迟福林表示,进入新阶段,内需不足,特别是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突出矛盾。“对此,我认为,一要扩大资源环境投资需求与市场化改革,二要扩大社会投资需求与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三要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与农村改革。应当说,扩大内需的条件比以往要好得多,经济资源并不匮乏。关键是如何把扩大内需同改革结合起来,以解决扩大内需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
  他表示,扩大内需必须加快推进政府转型。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扩大内需、推进结构性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转型的进程和实际效果:市场化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依赖于政府转型,政治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以政府转型为基础和突破口。从30年改革历程看,政府的作用取决于角色的正确定位,而这种定位是在转型过程中实现的。第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稳定市场中的有效作用。第二,要强化政府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第三,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解决“外部性”中的有效作用。另外,减少行政成本也是必要之举。

  曹建海:首先加大“三农”投资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日前对记者表示,扩大内需主要靠投资和消费,从国内政策看还是寄希望于投资,包括房地产投资和中央政府层面的固定资产投资。但单纯靠加大投资力度来拉动内需效果可能并不明显,拉动内需应重点以提升消费为主。
  曹建海提出,扩大内需,重点应该放在对“三农”的投资上。长期以来国内对三农投入比较少,大部分农民收入很低,因而农民的消费欲望很强,全部收入的90%可能都会用来消费,因此扩大三农投资是目前刺激内需最有效的办法。
  对于投资政策,曹建海分析,如果这些投资不能惠及消费、惠及民生,就不能刺激国内消费。例如有2万亿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国内工程建设存在总包和分包现象,投入的资金可能有很大部分损失在中间分包环节,真正到消费终端的可能只是一小部分,大约是投入资金总量的12.5%,这样的结果就是,投资对消费拉动作用不大,只能增加当年的GDP。
  曹建海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固定资产投资都不能大幅刺激内需,如果投资于农村基础交通设施以及农村水利工程,虽然投资拉动作用不大,但这些项目能够极大的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起到推动内需的作用。

  左小蕾:提高收购粮价 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扩大内需应该从低收入群体来刺激消费,笼统地扩大内需是不现实的。长期的消费推动增长指的是一般消费。在城市一般消费基本上是饱和的,而农村边际消费是非常高的,推动一般消费重点应该放在农村。”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对记者说。
  左小蕾说,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支农的力度,把农民增收放在重要的位置,不断减免相关的税费。从农业税的取消到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从减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到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各项措施都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粮食价格的不断上升,也给农民增收带来了利好。然而,当前农民依靠种粮获得的收入还是较低,同时各项社会保障措施的缺失都制约着农民的一般消费。
  “当前虽然粮食价格上升,实际上是粮食的销售价格的上涨,在收购环节,粮食价格并没有提高,应该提高收购粮价,要使收购粮价高于化肥的价格。”左小蕾说。确实,国家虽然实行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但是当前粮食的收购价格的上涨远低于销售价格上涨,而粮食价格的上涨,远比不上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价格的上涨,种粮成本的增加部分吞噬了国家惠农的政策,影响农民的增收。诸多问题都制约了农民的一般消费,从而影响了我国内需的扩大。目前国际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无不在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这既是刺激消费、从而加快扩大内需步伐的需要,也是让全体国民分享发展成果,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

  石建勋:还需大规模减税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石建勋认为,内需拉动不起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百姓有钱不花,而在于百姓钱实在不多,并且花钱的顾虑很多。因此,扩大内需不应该是一句口号,应该有切实的政策措施,如果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需要一个过程,见效较慢的话,那么,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前提是先提高百姓的收入水平,而大规模地减税是扩大内需又快又好的一个政策手段。比如增值税转型,企业税负减轻后,既可以增加投资,也可以提高职工收入,而这些都有利于促进消费。全面取消利息税,更是可以直接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其对消费的带动作用也是顺理成章的。
  不过石建勋还认为,仅仅减免增值税和利息税,力度还很有限。为了保障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中国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减税,比如再次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取消红利税;比如取消或降低房屋转让营业税,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等。在减税的同时,要对贫困人口进行财政补贴,加快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这样,扩大消费的政策才能落到实处。

  巴曙松:再提个税起征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大洋彼岸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才刚刚开始。受此影响,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处于与全球同步的经济周期回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叠加形势。面对这一经济形势,扩大内需和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应是政策主线。
  “房地产市场是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其次则需要一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实质性的措施。”巴曙松介绍,在改革开放30年的头10年里,居民收入稳中有升,但最近10年里大头却被政府和企业所得,居民收入比例都在下降。以现在的国民收入平均水平,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在3000至4000元乃至更高才算合适。
  同时,巴曙松还建议政府应大幅放松对服务业、垄断行业的管制,降低其准入门槛。

  10月CPI涨幅回落0.6个百分点。这是今年5月以来,中国CPI同比涨幅连续第六个月回落。其中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9%。11月11日,市民在安徽滁州一家超市内购物。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相关报道

    国家出台“一揽子”举措凸显“十大亮点”

    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果断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出台了十条扩大内需的有力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国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11月1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这“一揽子”举措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这“一揽子”措施呈现出十大亮点。 [全文]

背景链接

  政策信号:拉动内需“保增长”

  受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今年第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回落到9%,增速面临进一步下滑的风险。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就是要提振内需,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其中,今后两年多时间内约4万亿元新安排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最为直接。“这一系列政策调整,释放出‘保增长’的强烈信号。”

  货币政策:10多年来首次“宽松”

  本次是我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严峻的通缩压力,我国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地回收流动性和紧缩银根。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今年7月份以来,央行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据统计,1至10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3.7万亿元,其中7至10月增加1.2万亿元,同比多增2557亿元。

  财政政策:从“稳健”到“积极”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在1998年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再度启动。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我国于1998年宣布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增发长期建设国债,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稳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针对投资过热等问题,于2005年转而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此次财政政策从“稳健”转“积极”,意味着我国将再度加大财政支出,扩大投资规模,其政策力度大、效果直接,能有效刺激经济。(新华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