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机构必须强调自己的资产质量时,他们的资产质量往往值得怀疑。房利美与房地美就是如此。美国财政部与美联储为两家机构
“背书”,这使美国金融业受到更深的质疑。
房利美与房地美近日爆发的信用危机,使中国机构购买美国长期债券的风险水落石出,中国金融机构的投资能力再次遭到强烈抨击。在去年下半年次贷危机爆发后,仍然增持美国债券的行为,被视为不可容忍的失误。 中国投资机构该怎么办?被动购买美国债券,就等着被稀释;主动投资,收获的是更大损失。 根据美国财政部2007年6月30日发布的海外持有美国证券情况报告,房利美与房地美两家公司排名前五的外国债权人依次是中国、日本、开曼群岛、卢森堡和比利时。海外投资者共持有1.3万亿美元的机构长期债券,占总数的21.4%,其中大部分来自“两美”。中国是美国长债最大投资者,持有3763.3亿美元长债,中国香港地区投资者持有195.8亿美元长债。 中国损失惨重。由于这些债券有政府隐性担保,损失比次债稍低,即便以比较保守的30%比例计,中国也将损失1128亿美元,超过此前次贷损失。按照2007年年报,工行投资美国次级房贷支持债券总额为12.26亿美元,中行投资为74.5亿美元,两者加总共86.78亿美元。如果损失一半,为43.38亿美元。而中投投资黑石、国开行投资巴克莱,全都浮亏过半。如果以此糟糕的方式使用中国的外汇储备,很快我们便会耗散掉数千亿美元。 应该注意,美国政府的信用担保仅限于美国公司,至于投资者,“他们应该为自己不明智”的投资负责。如果投资者受到评级公司的误导,那么,可以诉诸于法律要求赔偿。美国政府抢救房利美与房地美,禁止市场针对包括房利美与房地美在内等共19档金融股进行无券放空交易,7月16日、17日两天,两家公司股价大涨60%以上。美国的“抢救运动”绝不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于债券投资者承担法定的担保义务。以世界银行、美国政府以往挽救金融危机的做法,目的一是阻止风险蔓延,火烧到成熟市场,第二就是保住美国机构和美国投资者。我们不应对于美国政府的担保过于乐观。 中国金融机构出师不利,最让人担忧的是封闭的重商主义思潮重新抬头。人们宁愿关上国门——我玩不过你,不跟你玩了总可以吧。这种封闭的做法会让中国市场化倒退,是威胁中国经济重大隐患。 中国机构海外出击的脚步是否会因此放缓?很有可能。由于风险越来越大,以前信心勃勃的抄底论现在被巨亏论和担忧论所取代,导致投资行动越来越谨慎。国内舆论充斥了对于中国金融机构海外投资能力的不信任,并进而质疑外向型经济的错误。有消息称,高层已经否决了国开行1.36亿英镑的增持计划,显然是因为担心巴克莱银行长期前景。 1.8万亿的外汇储备没有成为财富,反而成为烫手的山芋,如此显悖常理的情形值得我们警惕。 我们不应该忘记,在内地资金出击境外的战役中,也有成功的例子,如私募基金在香港市场炒作窝轮就获益不菲。国人并不缺乏走过国门的勇气,也不缺乏与交易对手过招的智慧。问题在于,国内机构被捆绑住了手脚,一些大而无当、受到严厉行政管束的国家队,代表中国在国际市场与人过招,他们既缺乏正确的激励机制,又受到行政管制,服从领导而不是服从收益成为这些机构的行动准则。而那些有正确激励机制的市场机构,连上场过招的资格都没有获得,只能在境内与香港市场小打小闹,兴风作浪。 对于中国而言,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形成人才的机制,中国投资者并不是天然劣等,而是因为在最活跃的国际资本市场上我们派出了僵化的“军队”。 中国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建成世界强国,那只能让我们回到重商的中世纪。对于中国金融机构海外投资能力的担忧,如果演变成对外开放的讨伐,是以一个更重大的错误取代前一个错误,将是我国的不幸。我们需要的是检讨中国金融与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机制根本,改变目前以大为强、以国企为惟一可以依赖的作法,更大程度地放松对市场的管制,使世界认识中国的市场力量与市场化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