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应更多关注经济增长
    2008-07-11    作者:陈波翀    来源:证券时报

   面对日益加剧的通胀形势及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欧洲央行与美联储的选择却背道而驰。继7月3日特里谢宣布欧元加息25个基点之后,8日伯南克即表示,美联储将延展对华尔街金融机构的紧急融资至2009年。上述分歧表明,欧洲央行对通胀已忍无可忍,而美联储则担忧经济持续萎靡。

  此前,市场曾普遍预期,6月份欧元区CPI会增至4%附近,加息明显是为了规避可能的负利率。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6月份失业数据为5.5%,为22年以来最高点,经济增长前景并不乐观。很明显,二者的选择均不无道理。

  如此鲜明的货币政策取向,中国央行将何去何从?笔者更偏向于美联储力保经济增长的做法。首先,通胀压力已有所缓解。继5月份CPI年内首次回落以来,预计6月份CPI将继续走低,高盛认为会降至7.1%。7月2日,外管局、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颁布实施《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标志着对热钱流入正式宣战。成本型通胀方面,随着原油期货价格的见顶回落,压力也会逐渐减小,通胀极有可能在下半年形成趋势性回落。
  其次,经济增长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第一,油价显著回落预示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放缓可能性加大。油价见顶回落既有欧元加息导致的投机资金撤离,也有预期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的有效需求下降。一旦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中国经济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
  第二,经济增长动力有所削弱。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依赖的是投资、净出口和消费三架马车。其中,投资以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建设投资为主。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以来,房地产行业资金链趋紧,下半年如未得到有效改善,房地产投资势必会放缓。净出口方面,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外部需求下降,及人民币大幅升值、CPI持续高企导致的价格竞争力下降,对美国的出口已出现放缓。消费则由于居民通胀预期加剧,股市、楼市深幅调整,大量资金趴在银行。前5月,银行新增存款就高达4.17万亿元,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开始下降。
  第三,企业盈利预期已开始恶化。受制于不断高企的PPI及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及因价格管制而无法转嫁的生产成本上升,企业的盈利空间明显收窄。二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4.8点,分别较一季度及上年同期回落5.8和8.3点,房地产行业信心指数更是低至118.4点,表明市场对增长前景普遍看淡。
  最后,过度紧缩有可能引发经济硬着陆。中国经济经历了多年低通胀、高增长,基本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因抑制通胀,而采取了过度的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增长出现硬着陆,那么我们将得不偿失,付出惨痛代价。同时,本轮通胀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属于世界范围的通胀周期,中国不可能率先完成抑制通胀的目标。
  中国经济多年积累的高速增长动能,本身就能够承受更高的通胀水平。欧元区普遍2%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4%的CPI已不堪重负。我国每年接近10%的经济增长,即便是6%~7%的CPI又有何妨呢?况且,我国经济实力已显著增强,预计2008年GDP规模可达28万亿元,演化为恶性通胀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很显然,管理层已关注到了经济增长下滑的风险。近期,国务院高层频频考察长三角民营经济发展,为宏观调控把脉,就已表明管理层的态度已有所转变。万科、保利相继获准发行公司债,也暗示了监管层为房地产行业松绑的意图。种种迹象表明,管理层并不希望看到经济增长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因此,央行更应该把货币政策的重心,转向关注经济增长,加息的争论可以暂时休矣。

  相关稿件
· 樊纲: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2008-07-04
· [年中盘点]战后日本最长经济增长期或中断 2008-07-04
· 通胀压力抑制越南经济增长势头 2008-07-03
· 各国央行行长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将出现迟滞 2008-07-01
· 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牵制 2008-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