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踩在“巨人巨著”肩上的力作
    2010-01-18    作者:徐以升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最近看英国人王志浩撰写的《大国经济之路》一书,很有感慨。不妨将几位外国人对中国经济研究的书拿来类比。
  外国人对中国经济的关注,概括起来一般就俩问题,一个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源,一个是中国经济未来的问题。对于过去,他们往往用“奇迹”或是“谜团”来形容,表达一种惊讶或是疑惑;对于未来,则往往要么用“新霸主”要么用“崩溃”之类的词语来预期,表达一种超乐观或是超悲观。好在这两个问题也是中国读者要探寻的,老外倒是可以中西医结合着来看。
  这两年笔者读过好几本老外写中国经济的书,每每都有很深刻的收获。
  瑞银前任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安德森写过两本,一个是2003年和高盛胡祖六合著的《关于中国与世界的五大神话》,后是2006年又出版的《走出神话: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他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中国经济的增长在持续,但为什么这样增长,则不是一个新故事,是市场的力量,中国既不会重新改写世界经济增长史,也不会破坏“华盛顿共识”。
  还有两本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黄亚生教授所著,2002年的《改革时期的外国直接投资》和2008年的《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无论是对微观FDI的观察,还是对宏观层面八九十年代增长机理的观察,作者都得出一个结论,“民进”则生机勃勃,“国进”则活力衰退,并得出“改革”对中国经济未来重大意义的结论。
  在这几本书之上,我想说的是,王志浩先生这本书可以说是踩在了“巨人巨著”们的肩上。在书里,你会发现作者寻求了很多对中国经济的不同理解,并以自己的观察来进行评判。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他显得更系统和鲜活。
  对于增长的根源,王志浩认为,第一是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变小,市场做大,这是王志浩详述了中国自秦朝以来的经济史之后得出的结论。和改革开放这30年一样,他认为中国在宋朝时期取得大的经济成就,也正是这个道理。第二,是政府伸出看得见的手来帮助企业,创造出一种政府官员“嵌入”私人部门的特殊关系,对内创造税收、补贴、土地等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外创造出口、汇率等有利的政策环境。
  对于中国经济的潜在问题,王志浩则敏锐地发现并论述了收入差距、中国乡村、储蓄过剩、潜在财政赤字这几个顽疾。他还提及,中国一些理想,比如人民币的国际化之类的,在未来的几年将只是“几小步”的量变,而实现不了国际储备货币移位的“质变”。这是一些深刻的结论。
    比如,中国的债务规模有多大?按中国官方发布的:政府债务总额很低,截至2008年底约只占GDP的18%,除去特别国债的话只有14%,处于极低的水平。但王志浩以逻辑和数据的严谨,尝试求得真解。他详细补充了政策性银行债务、地方政府债务、银行不良资产、资产管理公司债务、养老金缺口等等,估算的债务规模达到了GDP的70%。
  我和王志浩先生相识该有4年了,很为老外的治学勤奋和严谨而打动。我们知道,观察中国经济不能只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不能只呆在办公室里,而王志浩恰恰把中国从东走到了西,从南走到了北,从大城市走到了小乡村,从大企业走到了小企业。“万”通常表达一种极限,如果说不上“万”的话,那么老外王志浩这本书至少也是“读千卷书,走千里路”了。
  我相信读者会对王志浩书中这样一段话有所同感——未来10年中国版新政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能否制订出具体详尽、深思熟虑的计划,以及能否穿越特殊利益集团布下的重重迷雾。只有那样,中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才能得以解决。这将是真正了不起的成就。

  相关稿件
· [书评]中国不能只做世界“经济大国” 2010-01-11
· [书评]在科学与艺术间领悟投资之道 2010-01-04
· [书评]温顺者终将继承地球 2009-11-30
· [书评]华尔街那些事儿 2009-11-23
· [书评]世界到底是什么? 200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