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温顺者终将继承地球
    2009-11-30    作者:唐学鹏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的非洲——北京正在征服黑色的大陆》

    (法)塞尔日·米歇尔,米歇尔·伯雷著

    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

    《中国的非洲——北京正在征服黑色的大陆》是西方人观察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杰出作品。两位作者都是法国记者,他们用原生态的第一手采访、细致入微的观察、同情式的理解以及比较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展现中国人在非洲的历程。
    塞尔日·米歇尔在去年接受《外交政策》杂志采访时,直言不讳西方国家对中国在非洲成功的“酸葡萄心理”。他认为,中国在非洲的成功造成了美国政府内的“熊猫派”和“屠龙派”的高度紧张对抗,对华强硬派甚至认为“中美在非洲能源战争的对抗性要强于在台海地区的冲突性”,在2006年美国国务院网站上开辟一个专门的警告区域是讨论“如何遏制中国在非洲的能源控制”。米歇尔总结了中国的成功之道:没有殖民历史也没有附加过度的政治要求;中国能够以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来推进中国和非洲的经贸政治关系;在能源合作下实施一揽子经济交换计划,包括对非洲的大坝、公路铁路建设、电厂以及国民住宅的投资。而西方公司则非常呆板,他们只会将石油交易做成政治交易,而不会将石油交易做成基建交易,他们不会想到为非洲建设电厂可以改善非洲的交通,从而使得石油开采和运输变得更有效率。
    西方世界和非洲人拙劣的接触方式造成了“非洲陷阱”,而中国人则顺利地迈过这个陷阱。中国在非洲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想获得价值裁量权,它没有殖民历史,也不存在白人的负担问题,它认可非洲各国政权的合法性——除非跟中国台湾建交,但它并不会直接将钱轻易砸到非洲,它是全面而广泛的交易。它购买非洲石油同时为非洲提供基建贷款,非洲人用石油收入或贷款购买中国建设公司的工程服务,于是卖给中国人的石油就不会变成钱被官僚瓜分掉,它还变成了高速公路、医院、学校、体育场、国民住宅……当然还有非洲达官贵人的别墅。
    实际上,这本书最令人感兴趣的地方正是“中国人是如何跨越非洲陷阱”,或者说“中国人为什么拥有一种改造非洲的基因”,尽管该书作者没有明确回答,但散落全书的一些细节折射出更微妙的认知。
    阿尔及利亚新闻顾问乌基尔说,“中国人非常特别,他们一天干活24小时三班轮流干,而我们公共工程部一到下午四点,人就基本都走没了。”迪奥达先生则承认“阿尔及利亚人和法国人则认为如果没有A和B,他们就会卡在那里,永远也得不到C。而中国人面对这样的情况就会另寻出路。你们应该注意到,他们的塔吊虽然坏了,但他们的工作并没有因此停下来”。
    中国人的主动姿态也是非洲官僚对其商业的“掠夺”和“瓜分”呈现出温和化和稳定化趋向。用一个旁观评论家的话说“民主意识的印度人遭遇到官僚掠夺,会大叫大嚷,浪费一年的时间;非洲百姓遭遇掠夺后心灰意懒、萎缩生产,只有中国人将掠夺视作当然,并努力生产做大蛋糕”,以至于非洲人都惊叹,中国人给非洲人“言传身教”一种非常有异于西方世界的“特质性文化”:西方人认为不民主就不会发展,而中国人则认为不发展就不和谐。
    也许这就是《中国的非洲》一书定义的“中国模式”,承认非洲经济嵌于政治,承认官僚的索取权,承认很多不完美的现实,承认不公平并试图让不公平变得可控而有序,承认在很狭窄的局限条件约束下也能有发展的勇气和机会,这也是整个儒教经济圈的国民认识重要内容,它有它的先天不足,但是它也为日后的改变积累机会和财富,从而创造更大的改革空间,用米歇尔的话说,中国人都笃信:“温顺者终将继承地球”!

  相关稿件
· [书评]华尔街那些事儿 2009-11-23
· [书评]世界到底是什么? 2009-11-16
· [书评]又见张五常 2009-11-09
· [书评]学学美国式理财 2009-10-26
· [书评]网络企业的“军规” 200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