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堂财富课》(二十二)
    2009-10-20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陈志武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7月

    借钱花又有什么不好?

    这是一本“生活中的经济学”,采用一种父女(陈笛14岁)之间对话的形式,通俗易懂,融专业性与可读性于一身,在金融危机的大时代背景下为我们走出困境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陈笛,这次金融危机还在恶化,你们同学也受到影响。可能有些父母失去工作,也有些父母交不起住房贷款月供,把自家房子交给了银行。不过,新上任的奥巴马总统在不断推出救市措施,通过政府花钱刺激经济,比如,给那些付不起月供的家庭补贴,让他们能继续住在房子里;给失业的人更多、更长时间的福利支持……”
    陈笛:“人们有没有想过,不救也许是对社会更有益的选择?如果个人不负责任产生的后果都能得到政府的补救,那谁还会在意认真负责任呢?谁还会相信个人责任、个人对自己负责是一个良性社会的基础呢?”
    “也有许多人自己做事认真、量入为出,由于所在行业或者自己公司的问题而失业,这种失业不是因为这些个人的错,而是由于他人的不负责所致。在这些情况下,政府或许该救吧?”
    陈笛:“那种情况当然不同。不过,怎么区分哪些结果是个人自己所致、哪些是别人的行为所致?我不相信政府官员能做这种判断,还是该让社会吸取教训的时候,让社会去经受教训,否则人人都要去指望政府了,人人都要懒惰了,那就意味着政府要不断征税,等于要处罚那些勤奋工作的人,把他们的劳动收入征走!有两件事是我从根本上反对的,一种是累进递增税率制度,另一个就是同性恋!”
    “你说的累进递增税率制度是,个人收入越高,每赚一块钱要交给政府的比率就越高?”
    陈笛:“是的,这是我们老师在学校讲到的。为什么越有能力、越成功的人反而要交更高比例的收入给政府呢?他们从政府得到的服务又不比别人多,甚至比穷人得到的更少,要他们交更高的税,这显然不能接受,在道德上也是错误的。政府不能滥用征税权去掠夺成功者的财富。”
    “不过,也有另一面考虑,那就是,政府开支是给全社会带来好处,那么,其成本当然得由社会承担了。这些开支,由那些收入高的人多承担、收入低的少分担,这不是也有道理吗?”
    陈笛:“不完全是这样吧。即使只有单一税率,大家付同样比例的税,收入高的人不也要多交税吗?比如,如果每人收入的20%给政府,那么,年收入一万的人交两千,收入十万的人交两万,他们不还是交的更多吗?不管收入高低,按统一比例交税,那才最公平合理。我就怕听人说,‘钱多的人有基础多交税,因为他们反正钱多’,如果我钱多,那是我的钱,本来就不属于政府,不属于别人的。不能因为我能多交,所以我就必须多交税。如果我从付税中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就不应该多交,我的钱是我的!”
    “你姐姐说,‘同样的两千块钱,对穷人和富人的主观价值不同。假如张三年收入一万,李四年收入十万,那么,两千块对张三来说,其主观价值可能远高于两万元对李四的意义,因为即使交了这两万元税,李四反正还有八万块,而张三交完两千块后只剩下八千。也就是说,李四为交税付出的痛苦,比张三要低’。所以,陈晓觉得,如果按照社会各纳税人要付出同样多痛苦来定义公平的话,或许,累进递增税率有它的道理。你姐姐说的不是也合理吗?”
    陈笛:“但问题是,谁知道交两千块钱税对张三造成的痛苦是多少?交两万块钱税对李四造成的主观痛苦又是多少呢?由谁去做这种判断?又由谁去判断做这种公平判断评估的人是否公平呢?我们怎么保证判断是否公平的人自身是公平的?太主观了!相对而言,钱是最客观的,它已经是社会最普遍的价值标准。”
    “还有一个因素要考虑到,就是经济学家讲的转移支付,是说,政府征税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支持像国防、社会秩序、公路这样的政府开支,另一方面是由政府通过向富人多征税来补贴穷人。这就是‘共同富裕’的理念。”
    陈笛“最基本的最低保障可以有,但不能超出,太多福利必然鼓励懒惰。”“回到这次金融危机话题,奥巴马政府会说,他们之所以要大举救经济、救社会,是因为过去很多年,许多不该借钱的人借了很多债,许多银行、金融机构不负责任,美国政府也负债不少,给奥巴马的人马留下太多烂摊子,是这种包袱让奥巴马别无选择。这就引出很多问题,比如,借钱花是否好?为什么要借钱花?”
    陈笛:“借钱花显然不好,量入为出才对。根据自己收入的多少,决定花多少钱,这才能培养个人的责任感。”
    “但是,这得看你怎么定义‘收入’了。个人可以花的‘收入’不能只包括过去和今天的收入,也该包括你未来的收入,也就是你一辈子的收入。过去的、今天的和未来收入预期,这些收入加在一起,是你可以花的总数。意思是说,只要借的钱没有超出你未来的收入预期,那么,就没有违背‘量入为出’的原则,你还是在自食其力。”

(连载二十二)
(刊载略有删节)

  相关稿件
· 《24堂财富课》(二十一) 2009-10-19
· 《24堂财富课》(二十) 2009-10-16
· 《24堂财富课》(十九) 2009-10-14
· 《24堂财富课》(十八) 2009-10-12
· 《24堂财富课》(十七) 2009-10-09